首页 > 推荐 > 花丝镶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甄嬛传》影视首饰道具制作者

花丝镶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甄嬛传》影视首饰道具制作者

部分内容截取网络,由党群服务中心整理编撰,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在APEC会议期间,我国特地安排各国贵宾们在颐和园排云殿观赏“燕京绝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花丝镶嵌作为“燕京八绝”之首,受到高度好评。而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的《繁花》手包,也被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及配偶,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名声再次享誉全球.
来自北京通州的工艺美术师赵云亮表示,通州是花丝镶嵌的发祥地。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历史上一直都是皇家御用技艺,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云亮生于1963年。1979年进入北京市首饰技工学校系统学习工艺品及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工艺。 198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市花丝镶嵌厂,师从国家特级工艺大师姚迎春,跟随姚迎春师傅制作了《佛香阁》、《龙凤呈祥》、南极长城站标等获奖作品。1986年考入北京工艺品总公司职工大学雕塑系,1989年毕业后在厂任专职设计,并在首饰技工学校任教。1990年设计制作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获北京青工大奖赛二等奖,设计并参与制作了国礼《鹤寿延年》纯银镜框,1991年设计并参与制作的《富贵荣华》千足金大摆件获北京市精品奖。1997年成为《金玉大水法》珍品三名主要设计之一。2002年花丝厂倒闭后,创办工作室细金坊。2003年受委托设计并塑造三米高的《弥勒佛》、一米一的《净水观音》,2005年受委托复原《凤冠》(现在定陵展示)。

自1979年进入花丝厂技校至今,美术专业出身的赵云亮不仅对花丝镶嵌的传统工艺娴熟运用,还对绘画、雕塑颇有造诣,这时的他拥有另外一个绝活——仿真錾刻法,它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融入花丝作品的錾刻中,在奢华的宫廷余韵中又增添一抹写意的清新。在2008年之前,赵云亮以花丝镶嵌摆件为主创方向。摆件创作,对于赵云亮来说是综合素质的考验,从设计、塑型到焊接、装嵌,所有工序和技巧都烂熟于心。

从一根根花丝到一件件完整的花丝作品,要运用堆、垒、织、编、掐、填、攒、焊八大工艺,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其中,制作一件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后方成半成品,再烧兰或镀金银,提亮。有时,还要“镶宝”或“点翠”方能完成。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后期的镶嵌、点翠则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在这整套制作工序中,焊接尤为重要,所用火一般为1200度,需柔不得刚。他做活所用的金、银丝一般为34号丝(0.215mm)极为纤细,如若焊接时火候控制不好,稍不注意就会溶成金属珠粒,不仅原料有损耗,而且之前所用的工作就成了无用功,所以大部分的花丝匠师使用的是32号丝,而最细的36号丝更为纤细,是花丝工艺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工艺,是一般的花丝匠师不能胜任的,而这也是他成为行业翘楚的重要因素。

并能推陈出新,是行业中的凤毛麟角,殊为难得。在产品开发方面已形成了陈列类、实用类、首饰类的全系列覆盖,在款式上不但继承了传统样式,也借鉴中西流行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挖掘并恢复了失传龙镯(一根丝编织)工艺,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花丝镶嵌工艺中的点翠工艺更是行业中独有的。自古帝后的服装配饰、凤冠等,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光泽如新,鲜艳闪亮。1933年,中国最后的点翠工厂终于关闭,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近乎绝市,后因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过于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赵云亮利用早前花丝厂仅存的少量翠鸟羽毛开发出的点翠精品,极具观赏及收藏价值。




从2005年起陆续参与影视道具设计制作,设计并制作了《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贞观之治》、《金沙》、《大闹天宫》、《战国》、《甄嬛传》等影视首饰道具。2011年,在通州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通州区漕运码头提供了免费展示窗口,赵云亮的花丝镶嵌作品得到了更好的宣传。2014年,赵云亮带着徒弟们入驻通州区宋庄画家村。2003年至今设计并制作了多款花丝镶嵌摆件和花丝镶嵌首饰并授徒二十余名,多次参与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的各项活动,接受多家报纸、杂志、电视及网络媒体的采访。


快来近距离欣赏在我们身边的花丝镶嵌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地址:北京宋庄画家村小堡村委会西三十米文玩城二层十 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