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从史山文化到佛教经济

从史山文化到佛教经济

几天前,我和一位政府机关的朋友一起吃饭。酒喝到七八成,他对我说,你以前搞宣传又弄文化,风生水起,你倒帮我想想,我刚接手了些文化宣传的活,怎么弄才有特色?我说我只是一个农民,因为田地被国家征用了,才不再插秧收割,以前种田很快,给桑树修枝也很拿手。但你让我谈文化我很怕,不谈你翻脸,一谈就乱弹。

但当时酒又喝多,兴致勃勃,就乱弹了起来。酒桌上谈文宣,多是兴致盎然的趣聊,还有不少吹牛逼的成分,并没有形成系统而可行的内容。

几天后某个深夜我醒来,脑袋里突然蹦出这个事,不免多想了一点。我认为在中国现在这个社会形态下搞宣传,其实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工作,尤其Z府机关,,后来沿“科学发展观”思路走,。口号嘹亮,步子坚定,绝不走偏——宣传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特色,就在于娴熟的利用新瓶装旧酒,多看新闻联播,多读红头·文件,Z央传达的精神,不仅要吃透,还要给它锦上添花。比方说Z央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多吃剁椒鱼头。你就立即围绕着剁椒鱼头怎样做才符合核心价值观大做文章——蒸煮火候要掌握,必须不文不武刚刚好,剁椒产地很关键,贵州是必选的,很红,够辣,至于鱼头的选料要十分用心,千岛湖的鱼头产自人定胜天的经济大水库……

 

这几年的文化工作出于尴尬的境地。如果只是把文化看做宣传的一个,那么文化就要随时做好炮灰的准备。,让文化创新已经失去了优先权。不说鲁迅、胡适、徐志摩了,就连余华、莫言、贾平凹都已经是上一个时代了,现在的年轻作家,有灵魂作品问世的还能有几个?余华莫言眼中的文戈,这一代人还有什么了解渠道?


但特色文化项目并非不能再创。为此,接下去的数晚,我不断思忖这个问题,几天后我发了一条微信给朋友,我说如果你要做特色文化项目,抛开一些杂念,找准一个基点,去发掘文化内在的东西,基层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有不少好宝贝。现在很多村、社区做文化,要跟宣传捆绑在一起,必须契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也无可奈何,但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容易被边缘化,又唱又跳,看似很热闹,却始终脱离不了党政宣传的核心,没有贴近群众自然叩动不了心扉,缺乏活力,能成品牌的很少,可以影响人的更屈指可数。我们往往忽视了如何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先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流传给我们……

所以我们可以成立一个项目团队,去发掘某种人文背后的内涵,去记录和弘扬已经被宣传凌驾,乃至忽略了的文化价值,借古省今,传承有序,水到自然渠成。

他说谢谢。

酒醒后,只剩迷惘,这毕竟不是项讨人欢喜的工作——文化从来不是算术题,解开一个公式,就能得到一个答案。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精神传承,一种点燃情感的澎湃力量,无形无相却生机勃勃。到极致处,可让平凡人衍生飞蛾扑火的勇气,如何敢轻视。

项目团队的构思大概付诸东流了。但那一晚的撩拨,令我至今耿耿于怀。因此借助今晚云淡风轻写点粗见,算是对这个流产的构思以最后的祭奠。

既谈基层文化,远不敢说,周身十里还有故事。也可以谈谈那座带给双山乡7080后的伙伴欢乐童年的史山。今天看史山,它的人文内涵在不断褪色,我时常回想自己十来岁时穿个拖鞋站在史山脚下,抬头仰望,它让我感觉无限渺小,这就是史山抛给我的精神印记,对于无山可登的杭嘉湖平原原住民来讲这有足够力度。(殳山揽胜图)


大概在90年代中后期,双山村的范枝书决定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他在史山西侧建了座牌楼,下面一条石阶通往山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后史山寺拔地而起,又搞史山十景,举办多场文化盛事,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接踵而至,直到CCTV的到来,将这场文化盛宴推到了鼎峰。范书把殳山和史山的文化潜力毫无保留的挖掘了出来,成全了两座山,也成全了自己。若干年后我才明白,范书做这件事情,是下功夫花心思的。多年后,当我阅读《光绪桐乡县志》时发现,双山的一切故事起源,范书都严谨的按照古人记载一丝不苟的展开,这是我首次对一个基层村书抱以崇敬之情,不管他是否有请专业团队进行包装,还是希望通过打文化牌来经济牌,他至少做了一件有温度的事情——将本村的文化根基梳理了出来,摆在群众面前,告诉他们:

“来吧,我的村民们,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先祖从这两座山上下来,带来多少你们不曾听过的动人故事,先祖遗留的优秀宗族思想需要我们传承发扬……”

这是一个基层村书文化兴村的探索和尝试,在当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文化的延续在于创新,在没有专业人士去进一步弘扬和推进,没有配套资金的长期投入,没有像“印象·双山”这类大型节目的引入,双山村的文化脚步戛然而止。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一座以经济作为主基调的寺庙在不断自由滋长。

注:《光绪桐乡县志》记载:山上有潮音庵,又有殳仙石、铜棺塚、洗药池、炼丹台、藏兵坞、小赤壁、一滴泉、公主墓诸胜,积山麗有明初北清江故宅及陆荣来请堂遗址,清江曾与朱以贞、陆景远、丁一鹤、董祖南辈结殳山诗社。

(《光绪桐乡县志及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是一部了解双山、双圩、冯南、石泾等几个村数百年历史的好书)


2013年的某一天,我登山拍照,有幸见到一场盛会,一众宁波香客专程坐大巴来,又念经,又焚纸,非常热闹。据说要登就座山,拜九座寺庙,才算功德圆满。

(烧香祈福本意是不错的)

现在每次去史山我都能见到不一样的风景,记起很多,也会失去很多,我的记忆在修建史山寺那年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尤其当我听到寺庙里的僧众用《笑傲江湖》的音乐伴奏将唱出来后,我莫名的发现,史山寺墙垣的色彩是如此艳丽,墙内墙外仿佛有些六尘弥漫。

今年清明节路过史山寺西门,发现西门已经被封,黄色的高墙将整座寺院围得严严实实,墙里透着神秘。于是在某个礼拜天的下午,我决定背着相机去史山走走,高大的寺门紧闭,侧开小门一扇,入门后见一排字:本寺提供香烛,谢绝香客外带。为了应景,我供了30元香烛,门口的阿姨对我说,进庙要烧三炷香。到大雄宝殿外,我燃起香烛,那一刻想到有高人对我指点过,去寺庙烧香,别总想祈求佛祖保佑什么,这是裹挟。于是,我对佛祖说,这一次烧香,我不祈祷什么,我感恩,感谢曾经的花草树木,感谢伴我童年的每块石头。

(这样插香就很标准)


在寺中走了一圈,发现变化确实很大,当初建的洗药池不知什么原因已经被平掉,这个典故是根据《光绪桐乡县志》的记载而设的。南宋的嘉国公主天生孱弱,十来岁就夭折,生前在史山顶的行宫静养身体,医官为她洗药留下一个水池,据说池水可治百病,本来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棒的小景点。

注:《光绪桐乡县志》有仲宏道史山古迹诗记载:山色傍霞红,峰头水气融。怪来能疗疾,遗药在泉中。

(已经被填平的洗药池)

东侧的石井倒是留了,但被改建的面目全非。本来石井周围怪石嶙峋,非常自然,由于常年提水,石井圈上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印痕。石井成“凸”字形状,应该是天然形成,往下望去十分开阔,周壁都是伸出的怪石,叫人心生惧意。现在在石井上方建了一座亭子,周围的怪石被移平,铺上了一块块石板,石井圈被换成水泥井圈,大约怕出事故,就把井口用水泥板盖上了。

我小时候就听过传说,这口井直通东海,终年不枯,东海潮汐涨落时,井水也随之起伏,凑近静听,还能听到轰轰声响从下传来。也是个很好的景点,但现在谁会去揭开井盖往下望一口水井呢?

(亭子内就是那口通往东海的井


找到黑鱼潭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个星期天了,那天去的晚,寺门已经关闭,只好往东走,却发现那里又在大兴土木,造了很大一栋房子,从一旁的小路往前走,勉强发现了那个口子,沿着口子往里走十几步就到了黑鱼潭前。

离上次来黑鱼潭应该是十几年前了,潭水依然清澈。传说黑鱼潭里有一条修炼成精的黑鱼,每年的大年夜就幻化成人,到山下吃掉一个童男或童女。站在这里,不由得脊背发凉。


由于天色渐晚,就不去找神仙石了,但古代的骚人墨客对这块殳基尸解升仙时所登的石台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古籍有记载:

不须问道向崆峒,煮汞工成似葛翁。

一旦红颜生羽翰,千年华表语辽东。

荒台此日迷苍藓,脱骨何时瘗碧业。

安得餐馀吞一粒,会能乘鹤上遥空。

 

还有不少景点都湮没了,经济的大行其道,让此地原本数百年积攒起来的许多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甚至毁灭消散,无法寻觅。当然,这或许是时代进步所必经的一步,但却令很多人心生凄然。

我不由得记起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中国市长》,讲述山西大同市的市长耿彦波,拆除数千年来的古宅古城墙,兴建起一座新的城墙和古建群,耿市长的一句话令人记忆犹新:“三百年后,你敢说这座城不是古遗?”

居然叫人无法反驳。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三百年后,你敢说这座寺不是古迹?”

如果史山寺能撑三百年,它一定能成古迹,但希望现在主事者能好好规划一下,毕竟要成为一个赏心悦目的古迹,需要花点心思,现代人的建筑设计思维与古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个级别。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古籍记载:史山,即殳山东峰,高十余丈,上有神官祠,或称显灵庙。

我更发现,我的广角镜,已经装不下这些高大的庙宇楼台,只好戚戚然折返。回头一眼,朱门内已是另一片天地!

半路上我忽然记起许多事。十来岁时常和同村小伙伴曹华、伟杰等人结伴去史山玩耍,某次我们去探寻黑鱼潭,半路遇到双山村的一群小子在摘曼珠沙华,我们不由得多望了几眼,他们手拉手横在路上,气势汹汹向我们喊话:“你们说我们偷花?这山是我们的地盘,滚回去吧……”。

好小子,居然把这里当成了风波亭,既然这样,废话也不必多说,开打吧,木棍夹着石块你来我往,哭喊声、叫骂声此起彼伏,没有胜负就互吐口水,口水吐完就咒骂对方母亲,天下母亲最可怜,生你养你,还要成为你的挡箭牌……对史山的印象,在这一件件小事中愈发巩固,常人的思想中,不都在找寻一种已经失去的情怀么?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一种?

史山寺的走向我们不可预知,大约当代的寺庙都是这样,他们也要发展,也要成为那个文化的一种,史山寺的公益事业做得很完满,也契合佛法精神,值得称道。但这小小一座石头山,面积还没有一座飞机场大,再要把当代理念往上堆,压垮了根基不说,还真有点面目全非的味道了。

《贝琼游殳山诗》

神人夜割蓬莱股,苍然尚作青狮舞。

殳基得道此飞腾,烟火千家自城坞。

前年盗起官军下,存者如星绕四五。

我来预置读书床,出入未愁穿猛虎。

山寒月黑无人声,夹道长松作风雨。

佩环何日归公主,泉下铜棺闭千古。

石仆麒麟罢官守,林宿鸱鸮闻鬼语。

若耽胜概惜残年,共说当时悲老父。

锦绣池台已零落,田翁八十锄新土。

伤哉土俗尊巫觋,伏腊荒祠沸箫鼓。

池旁凿井深不枯,云气随龙有时吐。

试上崔巍望沃洲,直将培塿齐天姥。

春前野桃浑欲放,雪尽黄精亦堪煮。

同来起挟李长庚,重载琵琶双玉女。



史山寺盛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