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这所100年前的乡村中学,凭啥秒杀今天所有的大学?

这所100年前的乡村中学,凭啥秒杀今天所有的大学?

商务合作QQ:3438229530、3517046736

01

1919年春,浙江富商陈春澜,

听说经亨颐要回上虞,

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这时他已经83岁,

却还有一桩心愿未了,

再不办怕是来不及了。


陈春澜

陈春澜少年时奔走他乡,做学徒、当“跑街”,经过十几年的沉浮,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设十家钱庄,成为商界巨擘。

许多年来,一直有件事令他耿耿于怀。陈春澜早年失学,深深体会到缺少文化之苦。清光绪三十四年,他捐银5万元,在故里横山创办了一座学堂,定名“春晖”。


“春晖”二字,

出自孟郊的《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振学育人的急迫之心,

可见一斑。

听闻经享颐要回上虞,他赶忙前去商榷,托经亨颐制定《春晖中学校计划书》。见陈春澜如此笃定,谈到办学的费用问题,经享颐便坦言:“怎么也得10万元吧。”

陈春澜没有一丝犹豫:“那我给你15万。”


春晖中学校计划书

然因物资昂贵,工价溢出,

学校修到一半钱就不够了,

经享颐只好再次登门拜访。

陈春澜又捐资5万,

用以建造校舍、置办设备。


1919年,陈春澜、经享颐、王佐三人商议办学

春晖学堂地处横山,较为偏僻,校董事会便将春晖中学定址白马湖畔。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犹如世外桃源。

经亨颐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于的修养最宜。以美育培养人才,以美景陶冶心性,内外兼修,才是合格的教育。

后来在此任教的朱自清说:“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美的一致,一致的美。”


春晖中学旧照

02

如果说陈春澜给了春晖血肉,

那么经享颐,就是给春晖中学,

筑造美丽灵魂的那个人。

而欲知经享颐如何开创春晖之风,

必先知道他是如何在“一师”当校长的。


经亨颐

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师范院校共有六所,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便是其一。这所学校名气有多大?李叔同、鲁迅曾在这里任教,丰子恺、。

辛亥革命后,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经亨颐继任校长。他早年东渡日本研学师范,回国后致力于民主教育,“五四”时更是新文化先锋之一。


鲁迅(右三)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同事合影

担任校长时,经享颐不用私人,思想开明,刚正不阿。对,他主张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志在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之人才,为国家服务。

他最著名的教育理念,便是“人格教育”: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格式,学而不会做人,学到手的只是僵死的知识。

他期望弘扬古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精神,先要学会修养心性改造自己,下一步才是成为改造社会的栋梁。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五四”后,经亨颐改良学校体制。一是推行自治,二是推广白话文。

自治大纲九条,涉及各类生活、学习事项,总得说来便是:自我管理,校方概不干涉。目的就是要养成自动能力、自律习惯、互助精神。


鲁迅的《狂人日记》当时便选作教本

白话文当时并无教材可用。经享颐便把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拿来当教本,一百多篇文章,连蔡元培看了都说:“选得不成体统,但供参考,也未尝不可。”

经享颐说:“选这样的教材,并非让盲从,而是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来学习,一来可以了解近代汉语,二来,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人生真意和社会现象。


省立第一师范 

经亨颐的大胆革新,

时常引起政府的不满。

尤其他任人唯贤,频频改制,

以学校育人为先,

不吃教育厅那一套,

上面早就有人想把他挤走。

终于,一本名叫《浙江新潮》的刊物,

成了官厅手中的把柄。


《浙江新潮》

自治和白话文的推广,让一师学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浙江新潮》作为刊物,给思想自由提供了沃土。

然而,,引起当局震动。施在文中把中国孝道骂了个遍……教育厅长一看,简直大逆不道!当即要求彻查。最后查到一师老师头上,要求经享颐开除他们。

经享颐却说:“这不行,教育之根本,就是培养的独立思想,老师有何不对?”

教育厅便说:“那校长你就别当了。”


当时的查禁令

1920年2月9日,经亨颐被调离浙江第一师范。消息一出,们义愤填膺,立刻罢课上街,抗议当局的做法。

队伍频频与警卫队发生冲突,。后来,全体被围困在操场,结果一个叫朱赞唐的同学悲愤难忍,一把夺过警察的刀,愤而自杀……

扬刀之前,他对警长叫道:“你们不肯牺牲数十元金钱,甘愿来摧残我辈,我肯牺牲生命,以全人格!”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一师风潮”。


“一师风潮”纪念碑

风潮惨剧过后,

官厅不得不做出让步。

然而经享颐看得清清楚楚,

教育革新千难万阻,

一师已不是久留之地。


03

春晖中学的创办,

令经享颐无限欣喜。

他继续光大一师理念,

誓要“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

建立平民教育,

发展国民健全的人格。


精致的校舍修起了,

第一步就是给们找老师。

依经享颐在教育界的人脉,

还愁找不到好先生?


经亨颐拟定的校训:与时俱进

春晖的教师,不仅是教书匠,

更是教育家、学者。

比如早先在一师任教的夏丏尊。

一师风潮后,多所大学请他任教,

都被他一一拒绝。

来到春晖后,他教授国文,

课文全部选自经典古籍,

再配上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要求做文章必须言之有物,

不许说空话,要表达真感情。


文学家、教育家夏丏尊,国文老师

与经亨颐一样,

夏丏尊主张“人格教育”,

以爱来引导做人。

在春晖时,他常年穿着长衫,

两眼总是笑眯眯的,

严格要求,

又如同一位唠叨的母亲。


春晖中学的语文教材

闲暇之余,他还翻译了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该书印行后,一版再版,创下了当时外国译著印数的最高纪录。

在序言中,夏丏尊写到:“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另一位国文老师朱自清,

同样是“人格教育”的践行者。

他在春晖时,从不强调“尊师重教”,

认为老师和应该打成一片。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都有和老师平等讨论的权利。


朱自清与家人在春晖时的留影

一次,有人报告聚赌。

朱自清却不主张学校处理,

直接交给了由协治会,

让们自己商议。


朱自清与合影

还有一次,王福茂写了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将朱自清写成一个身材矮肥、面色蜡黄的姿态滑稽之人。

朱自清读了非但不气,还在课堂上念出来,夸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了大家一个好榜样。”


春晖中学自己的刊物

在春晖,

艺术也是课业必不可少的部分,

用艺术陶冶性情,克服生命的迷惘,

超脱卑微和痛苦,

这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而当时教美术和音乐的,

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丰子恺。


美术、音乐老师,丰子恺,眼镜好别致…

丰子恺给上课,

绝不把他们困在教室里,

而是带着到乡间写生,

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

灵感来了,随手写歌,

于自由和快乐中,

育化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热情。


春晖桥

除了任课老师,

来春晖讲学的学者,

无一不是大名鼎鼎。

蔡元培、李叔同、叶圣陶、胡愈之、

何香凝、黄炎培、俞平伯、吴觉农…

任何一个单拎出来,

都是教育界、学术界举足轻重之人。


朱光潜,美学大师,在春晖教英文

至于课外活动,

更是丰富多彩。

1934年的12月2日,

一群热爱戏剧的春晖学子,

将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

搬上了春晖中学大礼堂,

成为《雷雨》的首演。

当时,《雷雨》才发表不足半年。


《雷雨》当年7月发表,春晖湖风话剧团12月演出,比其他任何社团都早

自始至终,

春晖都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己任,

引导自强、自立,自知。

可想而知,

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春晖人,

将有一颗怎样丰沛的心灵。

04


丰子恺这幅中国漫画的开山之作,

便是在春晖任教时画下的。

春晖于当时名震全国,

不仅因为它的教育革新,

还因为它丰硕的文化果实。


大师们当初在春晖的合影

白马湖畔风景秀丽,

来此任教的学者纷纷造屋而居。

象山脚下,六间粉墙黛瓦的房舍,

一个小小的院子,名之为“平屋”。

那就是夏丏尊造下的。

而丰子恺的寓所,就在平屋边上,

屋墙角植一棵杨柳,

于是就叫做“小杨柳屋。”

夏丏尊故居,平屋

丰子恺故居,小杨柳屋

白马湖畔的山水生活,

趣味相投的文人雅兴,

很快就激发了大家的灵感。

来到春晖不久,

丰子恺便写下散文《山水间的生活》,

朱自清也在这里写下,

《春晖的一月》《白马湖》等名篇。

连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都是在朱光潜的鼓励下写就。

大家朝夕相处,友情甚笃,

这才有了文学史上的白马湖作家群。


白马湖作家群成为一个散文流派

当时,李叔同经过宁波一带。

众人听闻,赶紧去路上截人。

云水萍踪的李叔同身体时好时差,

大家便集资修建了“晚晴山房”,

供先生常住。

李叔同于此闭门修行,书写,

夏丏尊家人每天都会送斋饭过去。

李叔同故居,晚晴山房

依依杨柳中,

教员们屋舍相连,

到了午饭时间,

各家各户出几个菜,

把生活情味酿到了极致。

朱自清故居

大家同赏毓秀风景,

文艺往来,相互切磋,

常靠一壶绍兴酒聊至深夜。

丰子恺的那幅漫画,

新月初升,夜色清幽,

正是与友人雅聚后的明澈心境。

05


春晖中学,仰山楼

无论对教师还是,

在春晖的日子,

都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当时在春晖任教的教员们,

谁不希望这样的日子,

能永远继续下去?


然而,春晖虽是私立学校,

可以不受政府的桎梏,

看似远离闹市,自成桃源,

可毕竟不是真正的世外居所。

就像《笑傲江湖》里说的那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既然有江湖,那就难逃纷扰。


1924冬天的一个早晨,有出操时戴帽。领队老师以为不成体统,勒令除去,与发生冲突。

在处分问题上,代理校长(因经亨颐常年在外筹款,当时聘有代理校长)飞扬跋扈,舍务主任匡互生等看不惯,以为是学校借机打压个性,力争无效,愤而辞职。

随后,全体罢课,校方索性开除了为首的28名。此举激起教师公愤,教员集体辞职抗议。

在一个凄清的早晨,匡互生、朱光潜、朱自清等带了几件行李,突然离开春晖中学。们听闻之后,顿时哭成一片……

此后,又有教员相继离开,珠断瓦离间,当初春晖的光彩也不复存在了。


06

穿过时间的云雾,

回望冲突发生的那个早晨,

似乎很难去判定,

春晖的崩离,

是否是师生们个性自由,

必将导致的结果。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中国一代大师聚集于此,

讲学求道、以美育人,

志在开创现代教育风尚,

如此之胜景,后来再没有过。


在这短暂的胜景之中,

可以看到教育之根本何在,

一所志在培养健全人格的学校,

应该是什么样子:

它远离世俗功利,

并不以培养多少大师为目的,

关键在于德行教化,启蒙思想,

它敢于跳出窠臼,撇除陈腐,

开一时风气之先。

它不给老师设置条条框框,

让在快乐中汲取营养,

永远把“人格美育”放在第一位。


如今的教育喜报,是这般刺眼

对照今时今日,

教育被行政化、世俗化、铜臭化,

一切都关系俸禄、升迁,

变成教育指标竞赛中,

一个个赤裸裸的数字,

泱泱大国,人格何在?

这人间,怕是再无“春晖”了。

解放军驱逐舰突然爆炸沉没内幕曝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