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十一贝子:“长江学者”和“威震河朔”还真不是一回事

十一贝子:“长江学者”和“威震河朔”还真不是一回事

徐克版《笑傲江湖》电影剧照

最近有一位名教授的陈年旧账被人翻出来,几个沾边的高校先后表态,坊间议论纷纷。所有相关报道都提到这位教授有个显赫的头衔,叫做“长江学者”,其本人的自传文章对此也津津乐道,于是又引发公众对于学术头衔的热切关注。

以读金庸闻名的六神磊磊老师前天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当一位长江学者碰上一位金沙江学者”,导语是“原来学术圈和我们武侠圈很像的”,写得非常精彩,只是有点扫学界的面子。

我也算是在大学里混日子的,距离“长江学者”还有十万八千里,却经常耳濡目染,对这些学术头衔略知一二,在此先给圈子以外的朋友解释一下。

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有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或者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之类,除此之外,少数杰出人士还有机会获得各种额外的头衔,地位超过普通教授。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是最高学术头衔,但现在基本上以理工农医类专业为主,文史哲领域的学者无法参评。

比院士低一档的头衔,是“长江学者”、“杰青”和“千人”。

长江学者,目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杰青”的全称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目的是“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千人”是“千人计划”的简称,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的工作小组统筹协调,主要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以相对优厚的条件引进国内。

这三个头衔各自又设了一个再低一级的头衔,形成第三档次的人才计划,分别称为“青年长江学者”、“优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青年千人”。

另一类重要的头衔来自“万人计划”,又称“国家特支计划”,由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这个计划本身就包含三个档次:100名“杰出人才”、8000名“领军人才”和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除此之外,国字号的重要头衔还有科技部的“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等。

以上这些头衔每年或隔一年进行遴选,名额有限,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大多有年龄限制。比如长江学者要求理工科参选人在45岁以下,文科参选人在55岁以下;申请杰青者必须未超过45岁,申请优青的上限是男38岁、女40岁(考虑到女性学者的生育问题,稍加放宽)。一旦获得,会在相应周期内获得较高金额的经费资助和生活津贴,可谓名利双收。

院士、长江、杰青等各级头衔拥有者位居学术圈金字塔的上层,在掌握资源和学科话语权方面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就好比扑克牌中的大王、小王、A或K,令人艳羡。

至于六神老师文章中提到的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湘江学者、珠江学者之类,是各省模仿长江学者设置的头衔,同样给予优厚的支持条件,但影响力远不及长江学者——毕竟只是地方粮票,不是全国粮票,而且未免带有几分山寨气息。山有高低,水有长短,这些头衔彼此之间却难以比较优劣,只能拼一下谁给出的待遇更诱人。

长江学者证书封面

这些称号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网打尽,叫起来朗朗上口。其实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都没有注意到:“长江学者”中的“长江”二字指的并不是那条中华第一大江,而是来自李嘉诚先生主持的长江实业集团的宝号,和足球联赛的企业冠名机制如出一辙——其正式的英文名称按粤语发音写作“Cheung Kong”,而不是“Changjiang River”或“Yangtze River”。按照这个逻辑,各省学术头衔的命名方式应该改成“恒大学者”、“万达学者”、“富力学者”、“亚泰学者”,或者叫“百度学者”、“腾讯学者”、“阿里巴巴学者”更响亮一点,不必非拉着名山大川一起受累。

不过个人有一点看法与六神老师稍有不同——六神老师在文章中把这些学术头衔与“威震河朔”、“江南七侠”、“点苍双剑”、“黄河四鬼”相提并论——其实,二者还真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简单,无论“威震河朔”还是“东邪西毒”,这些称呼都是外号,并未得到官方认证(在武侠世界里,大概只有《七侠五义》中南侠展昭获得皇帝亲口所封的“御猫”称号,结果很多人不服,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也没人给他们发银子,而上述所有人才计划都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主管,所授学术头衔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兼有丰厚的俸禄——至于官方认证是否就一定比江湖流传的外号更靠谱,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与学术头衔最相似的,不是武侠界的外号,而是围棋界的头衔。围棋头衔的历史始于日本,幕府御城棋时代的棋坛最高权威享有“名人”称号,仿佛武林盟主一般。后来日本棋院设立了最早的头衔战“本因坊战”,冠军获得者可以得到“本因坊”称号,之后又陆续设立“名人”、“天元”、“王座”、“十段”、“碁圣”、“棋圣”等比赛,以“棋圣”地位最高,奖金也最多。中国和韩国的现代棋战大多模仿日本,也都曾经有过棋圣战、名人战、天元战等名目,还自创“棋王”、“国手”等头衔。

日本棋圣战新闻图片

头衔制度体现了围棋的文化特色,可以激发棋士的荣誉感和广大棋迷对比赛的兴趣。不过,这些头衔都是暂时的,每年的冠军获得者才能拥有,一旦离开冠军宝座,头衔也随之而去。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围棋协会把“棋圣”头衔永久性授予当时在中日擂台赛上获得九连胜的聂卫平,是现代围棋头衔史上的一次特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不过对于职业棋手来说,头衔固然尊贵,却也不是衡量其成就的唯一标准——吴清源先生一生中从未获得过任何重要的头衔,仍被公认为近百年来最伟大的棋士。当今的围棋比赛以国际赛场为重点,各国内部棋战所获头衔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光环——比如日本第一人井山裕太囊括七大头衔,前无古人,但在世界顶级大赛上从未拿过冠军,没人觉得他有多了不起。

在公众印象里,似乎学术头衔比围棋头衔要混乱得多,屡次出现负面传闻。

究其原因,是目前这些人才计划都被附加了太多的额外价值,在各类评估、评奖中占据很高的权重,由此各校均把人才大咖视为大门上的金色门钉,不惜代价,拼死争夺,使得学术界越来越像纷扰的江湖。

同时,头衔日益高涨的含金量加剧了学界的功利心,一些申请者上下钻营,孜孜以求,正所谓“头衔如此傲娇,引无数学者竞折腰”,再加上少数头衔拥有者名不副实,或者行为失当,都会给荣誉本身带来伤害。

面对种种乱象,今年期间有学者提议干脆取消“长江学者”之类的称号。

平心而论,这些人才计划设立的初衷都是好的,实施时间有长有短,也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效益,推动了学术事业的发展,不可一概否定。我本人认识的同行中的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都有非常出色的专业能力,实至名归,绝非传说那样不堪。但对于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主政者也不能漠视,更不能推波助澜,使之沿着异化的轨道越走越远。

从根本上说,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长江学者”这样的学术头衔都不应该和“威震河朔”之类的江湖外号混为一谈,更不应该沦为社会各界的笑柄。至于如何正本清源,让学术头衔回归其本身的定位,远离种种不堪重负的干扰,是各方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