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赵氏孤儿:历史哪有如此矫情

赵氏孤儿:历史哪有如此矫情




人永远不能忘记义字。


——《赵氏孤儿案》



你可能弄错了剧情



1月20日《演员的诞生》第十二期收官之战,周一围翟天临飙戏再现《赵氏孤儿》。


周一围饰演陈婴这个角色·,纯熟地掌握了人物从最初的怕死到毅然守护的情绪变化,广受好评从而获得总冠军。



周一围饰演陈婴


我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是这样的剧情:


晋景公听信屠岸贾的挑唆,误将忠臣赵朔一家屠尽,赵朔之妻庄姬因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得以免难,但庄姬腹中的胎儿因为是赵朔的子嗣也是被清除的目标。


赵氏孤儿出生后,被赵朔生前好友盗出王宫。然后,程婴和公孙杵臼合演了一场戏,程婴忍辱偷生,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假装告发;公孙杵臼慷慨赴死,与假的赵氏孤儿(其实程婴的儿子)一同被害。


周一围获得总冠军


15年后,知情人韩厥建议恢复赵氏宗祀,当年的赵氏孤儿今日的少年赵武得以复位。随后,赵武与程婴开始大报仇,将屠岸贾灭族。赵武成年后,程婴不愿苟活于世,以明心迹。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电影《赵氏孤儿》剧照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以及声势浩大的复仇题材,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


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和虐杀仇寇的快感。


而以此为创作题材诞生出的戏剧,电视剧,电影多不胜数。


历来被戏曲家反复演绎,成为许多剧种的经典剧目,甚至飘洋度海被伏尔泰改编成歌剧。


但是,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


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


电影《赵氏孤儿》剧照


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遍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可能与你所知的剧情大相径庭。




故事背后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人-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电影《赵氏孤儿》


,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后来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难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做国君?



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


主意既定,赵盾马上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可以只手遮天、随心所欲。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他是靠着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


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


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背后一定有一批支持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



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而且将更加突显自己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


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自己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赵盾虽然只手遮天,但还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派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了。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先迎接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那么容易。


在赵盾志得意满之时,危机正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奸邪小人,是他们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


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一样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



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配合你,偏不和你合作。


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跟你一唱一和呢?


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恶化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


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


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属于弱势群体,譬如刺杀秦始皇的荆轲。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眼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电影里晋灵公的扮演者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


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


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距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赵朔的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


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家族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便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历史哪有如此矫情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


其一,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所以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


《赵氏孤儿》改编成的戏剧


屠岸贾果然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


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


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显然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氏家族长期控制国政局面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


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作赵氏孤儿前传。

这个命苦的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自这个孤儿始,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建立起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被重新改写,晋国政坛上你死我活的斗争,被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而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矫情?


历史只能更血腥,更残忍,更加你死我活。


感动了东方和西方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到底只是文学故事,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在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影子,但却是向另外的方向。



《赵氏孤儿》背后的复仇文学



虽然现在的赵氏孤儿并不符合史实,但其具有的文学价值仍旧是不可否认的。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也代表了文学中一个独立的题材——复仇文学。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讲述了赵氏被奸臣灭族、赵孤为忠仆义友所救,后又借助君主忠臣而复仇的故事。


以复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是多如牛毛。


法制社会遏止私自复仇,但在文学中,尤其是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里复仇仍是屡写不厌的主题。



而对于汉语文学来说,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武侠小说,更与复仇主题几乎不可或离。对此,多年来海外学者早有共识: 


武侠小说体裁特别适宜于写快意恩仇一类的题材。武侠世界没有森严绝对的外在价值标准,所以更能表现出个人内心衡量恩仇时的矛盾冲突,尽量发挥描摹人类的激情。


还有,武侠小说写古代的事,其时民风野蛮粗犷,不比现在局促斯文,所以较能配合复仇的气氛。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它的公式尤为鲜明:一个孤儿——常常是因私仇遭到灭门之祸,以致流浪的孤儿,因特别的机缘,得到各种奇遇,包括灵丹、秘笈、动植物如鱼胆、何首乌之类、神兵,以及前辈高人赠予几十年、几百年功力,然后重归江湖,无往不克,赢得一大群美女的追求,最后则找到了仇人——罪恶的领袖,终能手刃寇敌,或晓得了身世真相。 


萧逸在一篇访问记中,曾指出一般的武侠小说常常流入一个俗套,就是:“仇杀——孤雏余生——练成绝艺——复仇——坏人授首”这样一个公式。 


那么,何以武侠小说如此惯于快意恩仇,恐怕这又不能不构成武侠小说中优秀者之震撼人心,乃至其所以成为优秀武侠小说的一个内在本质性原因。


武侠小说与侠、侠义崇拜,均离不开英雄精神和正义伦理的实现,小说在古代就已年深日久形成的这一“复仇模式”在现代武侠小说和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中又被充分发扬光大了,惩恶劝善的教化之旨被注入了较多的正义公理等内容,仍离不开富有魅力的复仇主题。 


《笑傲江湖》剧照


关于武侠小说中对传统的复仇主题的超越,这里暂不讨论。在不排除文化与文学自身传统影响的前提下,复仇动机在创作中的本文结构作用,是人们久为忽视的,这里仅略加讨论。 


狄德罗指出:“最伟大的诗人的艺术,在于它能创造一种情节,正是在这种情节中,人类生活的内在关联及其意义才得以呈现出来。


这样,艺术就向我们揭示了人生之谜。”


复仇主体的“练成绝技”,最初在忠奸斗争中是由君主圣明包揽的;在《列异传》、《搜神记》的“干将莫邪”故事中是由山中侠客代理的;在《崔尉子》、《陈义郎》等传说中是某种神秘力量的引导和“天意”偶合因素成就的……



剑术等母题的渗入才取代或补充了这一环节,从而逐渐走向僵滞,成为俗套。


但诚如某些比较文学学者指出的,主题可以有兴衰,而母题却似乎是永不衰亡的。母题仍可以同新的情境组合或旧有情境重构,给程式注入新的意蕴。


就共时性意义讲,复仇主题的特定内容也构成了某种形式结构功能,其制约了相当一部分叙事作品的通体氛围和构思鉴赏。


亚里士多德就宣称:“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此二者是情节的成分”;“‘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恩恩仇仇,作为诸多作品几乎不可或缺的主导性线索, 一经昭示就将特定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推向一种极端性的状态,预示了某种叙事结构程式和情感逻辑:布下伏笔,设置悬念,从而引发出新的陡转与情节递移乃至结局的契机。


复仇作为中心人物活动的构成事件,成为情节结构形式发展的合理性依据。 



一系列复仇主题系统中常见的母题带给人丰富的回忆和联想,与母题密切联系的不同人物类型,将后世的接受者不由自主地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


在复仇的期待视野中,有的人物已成为某个母题的具体化身,一些英雄的姓名仿佛成了该母题的代名词。


像伍子胥是报亲仇不惜任何代价、宁可破家掘尸也要告慰冤灵发泄仇怨的类型;豫让是吞炭变名冒死,执着为恩主复仇的类型;杜伯是冤厉显形直接讨伐敌仇的无辜遭害忠良的类型;赵娥亲是女性不畏亲手杀死害亲仇主的类型;谢小娥是女扮男装做仇人家仆以伺机雪怨的类型,……


《后汉书·苏不韦传》载其父苏谦被李嵩官报私仇杀害时,不韦才十八岁,他“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行使复仇。


但仇人防备太严,终未得手,于是他就发掘仇人父的坟墓,断取其头,以祭亡父,又将仇人父首拿到市上张扬,竟活活气死了仇人。



母题情境的意义情味介入到具体本文中,以呈“月映万川”之势,而不同的“川”中所辉映的月影却微有不同,万影汇聚于见仁见智的接受视野,主题就光景常新。 


以主题学理论、主题史的眼光来看具体的复仇作品,从中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恩怨悲欢,还可更深刻地理解许多相关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并且会给我们今天精神生活和情感活动规律的解释思考,带来良多启发。


由此看来,复仇文学主题真是价值永在。 



推荐阅读


《赵氏孤儿》

作者: 【元】纪君祥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译者:  范希衡 

豆瓣评分

8.1


猜你喜欢:

陈忠实生命的最后三天

《废都》时期陕西文化名人

7本一下午就能读完的经典小说

没想到,这是我编辑生涯的最后一本书

贾平凹: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 END —


西安读书会

本期执行编辑:段艺桐


启迪思想,传播阅读文化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 下拉即可参与文章讨论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