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琴谱为“密电码”——《近世古琴逸话》诵读连载

琴谱为“密电码”——《近世古琴逸话》诵读连载

  ▼ 请点击收听 音频朗读    

朗读   逸鹿

一九三〇年代初期,凌其阵喜欢上了古琴,开始不断地搜购琴谱、古琴唱片和其他有关资料,摸索自学。不久他结交琴友,转益多师,网络了不少音乐书籍。,他在上海南市的家全部被毁,这些书籍也付之一炬。随后他到北平工作,继续学琴,留心搜集琴谱,不仅在汪孟舒家阅读了大量罕见琴谱,学《诗梦斋琴谱》中的琴操,还常去北京图书馆查阅琴谱,到琉璃厂买书。他曾在东安市场的地摊上买到刘天华手抄的经折本王燕卿琴谱、旧藏的油印本王燕卿琴谱若干页,其中包括《梅庵琴谱》中不载的《怨杨柳》、《梅花三弄》二曲,极为珍贵。一九四一年起,他又先后到天津、南京、哈尔滨、沈阳工作,广泛接触到了岭南派、川派、梅庵派等传人,搜集了大量琴曲。到一九六〇年代中期,初步整理出来的琴曲已有一百二十首之多。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量,何况其中还不乏罕见的珍本、抄本。 

然而,凌其阵倾尽大半生心血整理出来的这些琴曲,有一次遭到了灭顶之灾。,看到了天书般的古琴简字谱,,予以没收。 

看来,小说《笑傲江湖》中,《笑傲江湖之曲》琴谱被当作是改头换面的武功秘籍,倒也不完全是小说家言。 


  生平介绍   

凌其阵(1911-1984

字仁武,又字似石,上海人,现代淮阳琴派古琴大师,代表作有《大学之道》、《良宵引》、《静观吟》、《醉鱼唱晚》等曲。

凌其阵先生在解放前从事橡胶技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居住在哈尔滨和沈阳,后一直任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与古琴家顾梅羹创建“辽宁古琴研究会”,并被膺选为副会长。其不仅弹奏古琴技艺叫绝,成为大师,而且还整理、挖掘、抢救了大量的古琴谱,然而可惜的是,,所剩不足其半。

凌其阵先生所弹琴曲继承了淮阳琴派的基本风格,弹奏中强调句读,有很强烈的吟唱意味。擅弹曲目有:《乌夜啼》、《碧涧流泉》、《孤猿啸月》、《渔歌》、《渔樵问答》、《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碧天秋思》、《梧叶舞秋风》、《玉树临风》、《双鹤听泉》、《桃李春风》、《胡笳十八拍》、《慨古引》、《怀古》、《韦编三绝》、《秋夜读易》、《耕莘钓渭》、《万国来朝》等。其琴谱多收集在辽宁古琴研究会1984年编集的《秋声琴馆遗稿选》中,另有多曲收录于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编辑的《琴荟》第四卷中。其录音作品《孤猿啸月》、《渔歌》、《醉渔唱晚》于建国初被收集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凌其阵先生与夏一峰先生出于同门,他们所代表的淮阳琴派的琴音几乎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响。





“我经常回想起父亲,他不计名利,没有丝毫个人功利的想法,就是一心一意想把古琴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我觉得,他是知识分子的榜样,是我学习的楷模。他就是一心一意扑在古琴上,对待自己热衷的事业一心一意,这就是他最大的特点。”

2017年10月18日,北京,秋雨。淩其阵先生长女淩瑞兰教授在寓所接受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采访时说。

淩瑞兰介绍道,“父亲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老式家庭中。我的祖父淩纪勋在黄浦江经营小货轮运输,祖母郑锡璋操持家务,家境较好,父亲是家中长子。”


遇琴曲而欢喜——自学钻研阶段

谈到淩其阵先生与古琴结缘的初始,淩瑞兰说:“父亲初中就读于育才中学,高中就读于南洋中学。初中时曾随民间艺人学习江南丝竹。1930年,正在读高中的他应邀任上海市民办教育馆民乐组义务指导,已经能够指导别人演奏乐器了。”

“他的大学读的是上海大同大学理学院化学专业,他上大学一年级时,开始找有关江南丝竹的书籍,当他找到祝湘石编著的《丝竹指南》时,发现里面有《琴学入门》工尺谱琴曲,他看到这个,很感兴趣。自此以后,就开始学习和钻研古琴了。又相继购得琴谱、唱片等资料。”

“大学二年的时候,也就是他21岁的时候,他结识了从四川回沪省亲的琴人董杏泉,董是成都老琴人刘仲云弟子,聆听董杏泉先生弹奏《石上流泉》《春山听杜鹃》《胡笳十八拍》,父亲不断向他请教。”

“1932年后,父亲在上海参加了由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和孙裕德等人创办的霄雿乐团。与此同时,他又结识了在上海的比较著名的一些古琴家。他和琴人李芷谷先生学习老川派琴曲《圯桥进履》《渔樵问答》《秋鸿》;和从淮安来的琴人杨子镛学习《大学之道》《良宵引》《静观吟》《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秋塞吟》等曲。这样,父亲对古琴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这一段一直到大学毕业,是他不断地请教老琴人、不断地自学、钻研学习古琴的阶段。”


见琴人而思齐——交流学习阶段

“1935年,父亲从大同大学毕业,暂未就业,他经常与乐团同仁排练江南丝竹,曾到兰心大戏院表演。”

“今虞琴社沪社成立后,他又结识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吴振平等众多琴人。因霄雿乐团约定其成员不参加其他社团,故李芷谷、杨子镛等琴人都未参加今虞琴社。此期间,父亲大量时间精力倾注于丝竹与古琴。”

“1937年,家里房屋、财产被炸毁,书谱皆无,上海已无法生存。父亲先到南京下关电厂供职,,再至北京任职。1939年,他到北京,他的一个堂兄在北京有一个仁立毛纺织厂,他到厂中任化验员。到北京之后,就进入了他对古琴交流学习的阶段。”

“父亲参加锡珍(汉名章宝臣)主持的风声琴社雅集活动,结识汪孟舒、管平湖、宋绮堂及杨时百之弟子。其间,他有幸饱览汪孟舒所藏罕见琴谱,并得习汪孟舒之师叶诗梦的《诗梦斋琴谱》琴曲。这样他就有了开阔眼界、开拓视野的良好机会。此间,他常到琉璃厂选购书谱,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

“1941年,父亲赴天津任职,还常到北京看望旧日琴友。又在天津与宋镜涵、汪孟舒、李允中、杨新伦、金致淇、王端瑢、王端璞等琴人结成弦徽雅集交流琴艺。他多次聆听杨新伦弹奏岭南派《碧涧流泉》《怀古》《乌夜啼》等曲。交流学习的机会多了,提高了他的琴艺,也丰富了他关于琴的各个流派的知识。”

“1948年,父亲南归金陵任职南京下关电厂。又参与青谿琴社雅集,得以与夏一峰重温杨子镛所教授的琴曲。雅集还有周空明(张孔山嫡传)、程午嘉(王燕卿嫡传)、王端瑢、王端璞、谢孝苹等琴友,以及杨荫浏先生、曹安和先生、储师竹先生等专业音乐工作者。此间,杨荫浏记录父亲弹奏之21首琴曲,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48年,我才5岁,对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但从记录父亲琴曲的角度看,他的基础应该是相对扎实并有优势的。”淩瑞兰说。


著琴学以成集——成熟发展阶段

“1949年,父亲回到上海。在北京、天津、南京这一阶段,是他古琴艺术比较成熟的阶段了。1950年,父亲赴哈尔滨任哈尔滨市橡胶厂、黑龙江省工业厅助理工程师。我们全家迁到哈尔滨。”

“1953年,父亲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他多次赴北京古琴研究会雅集,访汪孟舒交流琴艺。同年,他调任在沈阳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轻工业处助理工程师。经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古筝教师曹正指点,访琴人周永谟,又访琴人马英麟(马二琴)。”

“1954年3月,父亲访齐白石弟子、书画家周铁衡医生。周铁衡购有清咸丰年间成都叶介福监制的风月友琴。 他还走访接触沈阳的其他琴人,与马二琴、周铁衡商议在沈阳组织琴社。”

“1956年,查阜西先生所率古琴采访组,调研全国各地的琴曲、琴人、琴器。委托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父亲演奏的琴曲,先后两次共六首:《醉渔唱晚》《孤猿啸月》《渔歌》《渔樵问答》《凤凰来仪》《碧涧流泉》;父亲与汪孟舒合编《罕传琴曲订稿选辑》第1辑刊行;撰文《古琴曲的发掘》刊发于音乐出版社的《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2集,《〈广陵散〉是〈聂政刺韩王曲〉吗?》《何谓“碣石调”》《徐天民和徐雪江是否是一人》,均刊于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琴论缀新》第1辑。”

“1957年,父亲调到沈阳,任辽宁省化工厅铁岭橡胶研究所工程师,专事英、德文国外信息资料翻译及应用。此间,他致力于古琴曲的发掘整理,据所藏琴谱及罕见抄本整理出《秋声琴馆琴曲120首》(初稿);又与沈阳较有影响的路家笙管乐班(演奏梵乐)、沈河区国乐队广泛交流,并深得尊重。他撰写的《沈阳地区梵乐的初探》刊发于《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3集。”淩瑞兰介绍道。


育琴人以成材——教学研究阶段

“父亲从1963年开始教学生,进入教学阶段,他所带的第一位琴人,是辽宁美术印刷厂的王庆仁。他又教了其他一些学生,利用周日上课。”

“父亲无论在哪个城市工作,他都找机会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琴人广泛联系。抚琴之余,他还热衷即时即情写作古诗体诗词,结集为《留砚山房诗钞》,他从1944年开始写诗,一直写到1984年。诗集分《壮游集》4卷,诗162首、词1首;《改观集》4卷,诗121首;《来苏集》4卷,诗440首;《晚晴集》2卷,诗45首、词1首。共写了古体诗768首,古体词2首。其内容多对社会生活、琴事、琴友抒发心声,尤以与多年未见琴友会晤之难忘的喜悦心情弥足珍贵,这些作品记录了一段古琴历程,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父亲1975年退休。退休之后,他住在沈阳音乐学院我们家那个房子,得以全身心的、非常兴奋地投入到古琴演奏与研究事业当中。他不顾体弱,积极热情奔波于音乐界、文化界老中青人士中,弘扬古琴艺术;与国内琴家频繁通信交流资料;日夜整理琴曲稿;撰写《学琴札记》,50篇文章。”


创琴会以弘艺——著述交流阶段

“最使他高兴的是,1980年3月,他与顾梅羹先生共创辽宁古琴研究会,任副会长。这个研究会的成立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父亲无门户之见,各派优秀琴操都做习弹。他擅弹《醉渔唱晚》《平沙落雁》《良宵引》《渔樵问答》《秋塞吟》等。父亲演奏的琴曲音响存档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响库,有《孤猿啸月》《渔歌》《醉渔唱晚》。”

“父亲整理《秋声琴馆琴曲》《秋声琴馆琴歌》近40首。他勤于笔耕,撰写《学琴札记》3卷(1975—1984);《溪山琴况释注》(与杜六石、傅景瑞合撰,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1983年第2、4期),《记谱、译谱和打谱》(载《音乐生活》,1983年第12期),《溪山琴况初探》(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1984年第3期),《学琴札记》(二则)(载《音乐生活》,1984年第11期)。”

“1983年,他到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经验座谈会,第一次全国古琴打谱会,是1963年召开的。时隔20年,父亲做了充分准备,在会上弹了一首《孤猿啸月》,又做了大会发言。见到昔日之老琴友激动万分,也结识不少青年琴人,他暗下决心,要在1985年,将120首琴曲分琴歌、琴曲,用五线谱整理成册。”淩瑞兰讲道。


留琴韵以名世——毕生情系古琴

“正当他要迎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下一步的琴会活动时,1984年春节过后,3月3日,因为心脏病突发,父亲意外在沈阳溘然长辞。在他去世时,书桌上还有一张纸,写的是1984年辽宁古琴研究会活动计划。”

“父亲的一生,完全是为古琴而生,为古琴而做,这就是他的精神理想,他对古琴是超乎寻常的热爱。父亲的一生,自尊、善良、勤奋、识体,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虽然他生活比较清苦,但是他从没有怨言。”

“如今,父亲的那张秋声琴,还在陪伴着我们。我选择了《学琴札记》和他整理的琴曲,还有《留砚山房诗钞》的部分作品,辑为《淩其阵先生纪念集》。父亲和全国各地的琴友往来信件集成《秋声琴馆师友书札选》,另有《秋声琴馆遗稿选》两本书即将出版。父亲的一生,能够尽心尽力研究古琴,我认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淩瑞兰教授边翻开淩其阵先生的一撂手稿边说道。


淩瑞兰

1943年生于天津,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琴学承自父亲淩其阵。出版《20世纪中国音乐史略》《东北现代音乐史》《满族音乐研究》《现代琴人传》《琴斋夜话》等专著。





  延伸阅读   



淮阳琴派   

淮阳琴派之说,未见诸书。一九三二年,余在上海侍淮安老琴家杨子镛起鹏先生琴席时,始闻其说。杨老先生为淮安乔子衡琴师晚年得意弟子。其时,乔子衡已入晚年,擅弹《大学之道》(有辞之曲)、《良宵引》、《静观吟》、《醉鱼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秋塞吟》等操。他吸收了王燕卿所传的《关山月》、《长门怨》:吴浸阳所传的《普庵咒》等曲。杨氏教人弹琴以唱弦入手,待腔调唱足后再上琴,弹《秋塞吟》用绵指法处理,较淌下慢些,较别谱之用淌下玩为传神,描绘塞外秋凉,离人感喟的情绪,跃然指下,听者神移!但其抄本琴谱已佚失,只凭手传。并告余曰:“广陵派出淮阳”。但未详谈其传授始末。五十年代,杨在上海逝世,时享年已近九十矣。

一九四八年,余南返白门(金陵),获交杨氏早年珍弟子夏一峰福云。始见乔氏所传原谱。其谱中用“退吟”、“退猱”等指法,节奏曲折,颇类中州琴操。据夏一峰说:“乔子衡为同治、光绪间人,在淮安城内开裱画店为业。与其弟子安同传其母氏琴艺。因笃好琴缦,中年后遂弃其裱画旧业,以教琴为生。乔子衡教琴是按字计酬的,每字为青铢二枚,学琴家先在学琴前备茗点款待,然后学琴。琴课完毕以学费和所剩糕点尽数交其所侍琴弟子携归,归则先以奉母,再咨其弟子携取,习以为常,当时苏州某宦官闻其琴名,备千金为聘,用灯船接其赴苏授琴焉。当时乔子衡在镇江以下地区教琴,人称乔大先生:其弟子安在镇江以上地区教琴,人称乔三先生。均无著述行世。释云闻《枯木禅琴谱》前序中,曾提到过淮上乔子衡其人。语焉不祥。广陵派琴和淮阳派有渊源的。

夏一峰所传琴操,已由杨荫浏先生记谱,刊入《古琴曲汇编》第一集⑴中,其中《大学之道》、《良宵引》、《平沙落雁》、《渔樵问答》为乔家原谱本。夏一峰所弹《良宵引》的节奏得自乔子衡的另一个弟子许(徐)老太太,与其他琴谱中《良宵引》的节奏迥然不同。《平沙落雁》、《渔樵问答》亦别具风格。此淮阳琴派尚有待他日发现更多的资料。


注:(1)《古琴曲汇编》第一集(杨荫浏,候作吾整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音乐出版社1956年。)




【end】












此为秋霞琴社原创文章

秋霞琴社微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