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开播十周年,你以为“废话文学”很火,是今年的新现象?
祈祷《甄嬛传》还能再火十年的我
这世上原本没有一个年轻人会轻易地服老,除非你告诉他洗完头后、浴室地面散落了上百根头发。
第一眼看到新闻时,我还觉得一定是有人在说笑。
十周年?十周年是不可能十周年的啦,滴血验亲的台词我都明明都还记得一清二楚。
上次路过内衣店,看见里面在卖红肚兜时我还能当场背出“不知天地为何物”。
公司的价值观半天背不下来,结果《甄嬛传》的台词清清楚楚地记了这么多年。
最近网上流行“助力甄嬛屠龙梦想”,也就是在屏幕前准备好兰花指,一个脑瓜崩弹死雍正帝。
好让四郎体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驾“嘣”,什么叫谋杀亲夫。
天天拿它造梗,日日看它吃饭,导致它就从没离开过大家的视线。
从前看剧时容易代入甄嬛、代入皇后,但如今发现,中国观众最像的角色明明是皇上。
他是看啥都有纯元的影子,而在座各位,是看啥都有《甄嬛传》的影子。
每出一个新的流行语,大家都会欣喜地发现它的出处应当是《甄嬛传》。
你以为“废话文学”很火,是今年的新现象?
抱歉,往前溯源的话《甄嬛传》里就有,连床戏女王太后都已经把握了废话文学的真谛。
譬如微笑着点头回应:“说的很好,下次不要再说了。”
我看这话分明不严谨,除了人精,他还配得上一句“废话大精英”。
“三句话,让男人给我花18万。”
这句话放在短视频上或许是假的,但放在《甄嬛传》里,就是真的。
熹贵妃生龙凤胎那集,槿汐姑姑只说了三句恭喜,就让男人给她发了半年工资。
不仅如此,《甄嬛传》的格局远比让男人花18万要大。
观看《甄嬛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部剧悄然成为了另类的互联网大事记。
一切曾被热议过的事件、段子,都能在《甄嬛传》里找到记录。
EDG夺冠时有它,大家在弹幕中共同庆祝丽嫔被吓疯10周年与电竞夺冠。
VIA @谢谢你但没必要真的我删了啊
国足比赛时有它,看到甄嬛假摔成功栽赃皇后那集时,忍不住地吐槽——
从前看妃嫔争宠,只会用单调的“绿茶”“心机”来形容。
如今有了哥哥文学,妃嫔们的小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当甄嬛说担心自己的恩宠太多时,她的潜台词是“哥哥~你女朋友不会生气吧”。
而当她抱着皇上你侬我侬时,潜台词则是“不像我,我只会心疼GIEGIE~”
今有沉浸式化妆,对着镜头鼓鼓捣捣不说话。
古有雍正帝沉浸式封妃,半分钟之内把甄嬛回宫的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
丝毫没有顾及坐在旁边的皇后脸都绿了,满脸不愿意的样子。
倘若活在2021,她一定想说一句“那我走?”
而秀女分批入宫的制度,则相当于高考后的提前批本科批第二批。
哪怕是内卷,这个被讨论了千万次、大家都有些厌烦了的词,都依旧能在《甄嬛传》的加成下玩出新花样。
剧中,又会唱歌,又会刺绣的安陵容便始终冲在内卷一线。
当她不惜饿晕自己也要学滑冰时,她已经晋升为了后宫第一卷王。
安陵容不仅在精神与行动上内卷,还巧妙地通过表演,向观众传达着自己奋斗的决心。
不信你看,上面这段冰嬉的舞步,明明与下面这个内卷表情包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安陵容的蜡黄小脸也间接证明——
那不如把钦天监理解为,古代陶白白,即清朝第一星座博主。
听钦天监报告工作时的皇上也是如此,问“星象如何”,其实是在问“这次水逆啥时候过去”
问“可有破解之法”,是在等星座博主告诉他该戴什么幸运石、哪天是幸运日。
别的剧是剧,但《甄嬛传》不一样,它已经超越了下饭剧的境界,直接就是饭桌上的一道菜。
你会忘记看剧,但一定不会忘记吃饭。
这就是为什么,网友在玩各种花里胡哨的热梗时,从来不会落下《甄嬛传》。
玛卡巴卡的表情包火遍全网时,会有人帮忙进行《花园宝宝》与《甄嬛传》宇宙的梦幻联动。
凤鸾春恩车是清朝叮叮车,果郡王的绿色小船则是飞飞鱼。
得益于后宫娘娘们的性格足够鲜明,网友甚至能给她们安排一场虚拟团建。
项目都准备好了,就玩今年大火的剧本杀。
“谁说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凶手的?”“臣妾的剧本上可就写着,你是凶手。”
北京环球影城刚开那会,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如果国内办本土乐园,该用什么主题。
最开始的画风都很正常,什么西游记主题、封神榜主题。
直到博主@奥运小李抛出的“甄嬛主题乐园”赢得了诸多网友的共鸣,纷纷拍板“就建它了!”
由四郎互动的杏花微雨秋千跳楼机、由周宁海互动的“推你下水”过山车……
周边开发项目我都想好了,一是嬛嬛剪纸小像,把下雪挂小像营销成“2021年初雪必做的一件事”。
只在万圣节期间允许游客扮成皇后入场,毕竟人家都说了,“本宫一日不死,尔等终身为妃”。
很多时候,《甄嬛传》的存在感不止来源于剧里本身有多少好笑的笑话。
而来源于被《甄嬛传》洗脑的观众,在冲浪时四处留下了甄学印记。
看孙俪的新剧时,画面明明是打工人下班后卑微谈恋爱,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却是那年杏花微雨。
看蓝盈莹上综艺节目又唱又跳,网友只想化身惊鸿舞宴上的皇上,满意地表示:
“浣碧,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网友的甄学雷达却已经及时响应,莫非,你要说的是“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
你说巧不巧,正好是皇上和三位下场悲惨的嫔妃。
就这《甄嬛传》浓度,甚至会让大家产生不编排点段子、对不起自己甄学十级学者身份的冲动。
倒难为了白玉兰,一个个把你们都搜罗(读作SOLO)起来!见了我,脱口便称最佳女主角。供海灯时又知道我位份不够,可见对娱乐圈了之事如指掌。
有时我真怀疑,网上到底还存不存在没看过《甄嬛传》的人了。
就连在看一些国外剧集时,弹幕或评论也也会冒出甄学家的身影。
有人回看《来自星星的你》,里头的角色怀疑大哥的死与二哥有关时,弹幕飘过一句“哥哥杀了哥哥”。
甚至在《名侦探柯南》中,出现男生把一个女生当成心上人的剧情时。
众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这集我看过,宛宛类卿”。
曾经我还在嘲笑一位朋友入戏太深,去快餐店会指着鸡肉卷说“眉庄侍寝”。
直到前几天我在看《国王排名》时,越看这波吉王子的脸越眼熟。
最终恍然大悟,你这小王子,长大后不会就是《甄嬛传》里的康禄海吧?
甚至在双十一没抢到优惠券时,无缝衔接地发出了那句叹息。
在近十几年间,《甄嬛传》无疑是唯一一部、后劲最大的电视剧。
当然有像《琅琊榜》这样好剧出现,但没有一部剧,能超过《甄嬛传》的讨论热度。
每个角色都被细细地品味了一遍,每个细节都被仔细地推敲过。
直到现在,网友还在对剧里一些有的没的发笑,说这个宫女打哈欠了,那个宫女挤进来送汤的样子,好像会议上给领导们送茶水的自己啊。
孙俪拍《甄嬛传》时才二十八岁,在剧组里和大家一起过的生日。
可如今,熹贵妃的年纪已逼近四十。
十年岁月催人老,可大家关于《甄嬛传》的记忆,却流逝得飞快,完全察觉不到已过一旬。
有的剧播完就“死去”,讨论度全无。
而《甄嬛传》却真真切切地“活”了十年,任观众们打扮。
谈起它的经久不衰,人们总下意识地归功于“好剧”。
可实际上,真正赋予《甄嬛传》这十年生命的,其实是无数普通人的自发创作,无数平凡而有趣的点子。
《甄嬛传》陪伴了我们,但我们也重塑了它,千言万语化成一句——
“若无《甄嬛传》,我这后半生怕是无半点欢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