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网友纷纷致歉容嬷嬷背后,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

网友纷纷致歉容嬷嬷背后,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

传媒大眼导读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经典作品的风光不再?在这种极具创意与颠覆性的再解读背后,又折射出当下大众在审美趣味与欣赏口味方面怎样的变化和趋势?

作者:李二冬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大眼 


,小燕子空手玩融资,金锁合同巧避税,就在当年的还珠三姐妹水逆不断之际,当年戏中作恶多端的容嬷嬷却意外被送上了热搜。


想当年,容嬷嬷在剧中的劣行劣迹,让剧迷深陷其中、恨之入骨,甚至遭遇当街唾弃。如今网络之上一片道歉之声,纷纷表示容嬷嬷当年的绣花针真是扎得好扎得妙,虽年事已高却独具慧眼,一早就知道以满腔热忱维护正义。


虽然明星本尊与戏中的角色可能存在着天差地别,但同一个角色前后口碑变化如此之大,却让人每每不免心生疑惑。那些曾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场景和人物,曾坚定不移信奉的善良与正义,却频频遭遇质疑甚至是打脸不断。


日前,台版《流星花园》重播之际,杉菜不再是那个“坚韧勇敢上进有主见”的女孩,反而成了网友眼中“聒噪得像只鸭子,不知道道明寺怎么忍得下去”的话痨,尤其是她在两个男主间犹豫不决的态度和行为,更是被群嘲为“绿茶婊”“心机girl”。


就连杉菜的扮演者大S也发微博表示:“我承认,杉菜是个绿茶,但我还是很努力地美化了她。”


此外,还有很多曾经热播的影视剧中的女主人设也一崩再崩。


《一帘幽梦》中云帆的那句“你失去的是一条腿,紫菱失去的是爱情”,相当稳妥地在紫菱矫揉造作的形象上添砖加瓦;《情深深雨蒙蒙》中如萍明明不喜欢却一直钓着杜飞,玩着暧昧不清的爱情游戏;还有《新月格格》本该充满牺牲精神的那句“我不是要破坏家庭,而是要加入这个家庭”,在被网友重新演绎后竟成了小三厚颜无耻的挑战书。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的经典作品在网友们的不断挖掘、调侃中变了味道。就连《西游记》也被剥去了经典名著的外衣,在观众的解构下浮现出越来越多细思极恐的“潜规则”,比如取经路上的很多妖魔鬼怪都因为背景问题成功续命,眼瞅着大难临头必有上层出手相救,以拨乱反正之姿行包庇掩盖之实,再结合当下社会的种种类似现象,瞬间引发全网共鸣。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经典作品的风光不再?在这种极具创意与颠覆性的再解读背后,又折射出当下大众在审美趣味与欣赏口味方面怎样的变化和趋势?



审美变迁,从崇尚绝对美到欣赏相对恶


按照国产剧人设的惯例来看,剧集的主角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游走在“傻白甜”与“伟光正”的人设形象之间,通常不能有人格污点,即使出场时的身份是混混或恶人,最后也会转型为正面角色。可随着时间尤其是创作思维的转变,如今的反面人物也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人设,而是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无奈,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去年爆红的年度大剧《人民的名义》。其中祁同伟的命运就是一个底层青年英雄梦想的陨落,一个贪腐官僚晋升与罪行堆积的哀歌,反映了当下乃至长期以来阶层流动的血泪,官僚语境下权利对能力的制衡,这是“一悲”;祁同伟对自己的卑劣有清醒认识且一往无前,“英雄在权利面前是拗不过的,英雄在权力面前是什么啊,只是工具”,这是“二悲”;他“要世界在我面前低头”,与人斗、与天斗要“胜天半子”,这是“三悲”。


正如矫健评价“极致精神很符合祁同伟极致的奋斗、极致的贪婪和极致的博弈,有一种极致追求的悲壮感”。而这样融合悲剧感于一个反面人物身上的大胆尝试,也极大触动了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四处碰壁的成年人。在剧集结束后,这样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也很快引发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引起的感同身受较之正面人物更具社会意义。


人物的恶需要有触及现实的悲壮感,单薄如“周扒皮”“胡汉三”式的人设已不适合当下的影视创作环境。


就像前文中提及的容嬷嬷也是这样,尽管其人设中有“恶”的成分,但她对皇后的忠心却日月可鉴,这也成为人物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对这位深宫老妇人来说,皇后是她一手带大,宛若亲生,是她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中唯一的情感寄托,其忠心可追根溯源,人物自然也就显得更加的真实可信了。


几年前,曾出现过因为《甄嬛传》《大长今》而引发的中韩影视剧审美价值的广泛热议。甄嬛在残酷的宫斗中被迫由单纯善良变得腹黑,是以恶制恶别的典型;可长今却始终能够保持一颗真心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个人原则,是以善化恶的良态。


就审美价值来讲,虽说对悲壮美的肯定不能代替对“恶”的道德批判,但影视创作的这一明确转变,还是让剧中人物的设计多了许多层次感,也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大众娱乐时代,个体化解读风靡全网


随着娱乐潮流的更新换代,以往一部影视作品引发万人空巷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自媒体的空前崛起不仅丰富了大众的自我表达渠道,也让公众日益重视个体化的表达与共享。在原生样态解读过程中伴生的次生文化,或群嘲、或热捧,众生在喧嚣吵闹间就轻而易举地解构了艺术作品或经典作品的神圣与庄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众对春晚的关注从聚焦到分散到再聚焦的三重转变。一届春晚可以把全民逼成段子手,网友甚至声称“段子比春晚更精彩”。


这些段子带有委婉的讽喻和群嘲色彩,并非是直言批判以期改正,重点在于消解经典的过程本身,在于是否能重塑或挖掘出表达者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可见,原生作品可以作为提供灵感或素材的原料,而依据大众的创造力却可以催生出更加新颖多样的解读。



表情包作为当下大众实现再解读的一种普遍手段,具有社交功能及商业色彩,“一言不合就斗图”也成了网络上的一种生存常态。涂鸦、P图、配文配字,表情包图文并茂,对自己喜爱的、讨厌的都可以再加工,让好的更好,坏的不那么坏。


曾经风靡的“杜甫很忙”,不得不说是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一种“丑化”,还有《我爱我家》中的“葛优躺”,都是网友发挥极致想象力后的产物。而这种解构行为本身,却是对个体表达这一空白领域的填补,同时也是基于个人情绪进行的一种碎片化的解构行为,更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典的回流与复兴,但也要避免这一亚文化“在危险边缘试探”的危险。



影视构思出奇制胜,令人目不暇给的导演解读与再阐释


观众的口味在变,时代的风向在变,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模式也要随机应变。比如翻拍,就是针对经典进行的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再创作行为。


相对而言,电视剧更侧重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结合时代的再创作,而电影作品则往往侧重于导演对经典的理解与自我表达,突出解构与阐释,并因此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同样是东方不败,于正不按常理出牌,大胆改编原著后干脆将东方不败变成了一个女人,甚至还和令狐冲情意绵绵地谈起了恋爱,这样的“大胆改编”也让《笑傲江湖》变成了令狐冲、任盈盈与东方不败的三角恋。随着剧情的展开,很多网友甚至认为令狐冲与东方不败更加般配。

与之相比,徐克导演的电影版则大胆玩起了角色反串,由女演员林青霞反串扮演东方不败,不仅在影片的呈现效果上更胜一筹,在剧情走向、立意、深度上也都明显更进一步,网友纷纷表示这一电影版不仅具有导演的独特风格,且“江湖味”更为醇厚。


无论是于正的电视剧版还是徐克的电影版,都从不同角度和立意上对经典IP进行了再解读。既不能以单纯的是否尊重原著作为评判成功或失败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片面的定义这种解构行为的正确与否。


尤其是对电影来说,要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内讲述一部千百万字的原作品,就必然会有一定的取舍。这就需要依据导演的意图、追求乃至个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整部作品,强调的是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发扬再创作的精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与金庸的原著天差地别,却能再创另一个经典,这才体现了解构与再创造的真正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