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豆瓣第一「神片」终于诞生了

豆瓣第一「神片」终于诞生了


按:这是一篇旧文,发表于去年6月,起因是《肖申克的救赎》成为第一部被100万豆瓣用户标记「看过」的电影。


时隔一年,前几天,它又成为了第一部被100万用户评论过的电影——100万人愿意为它哪怕写一点点文字,这应该是创造纪录了吧?并因此,它成为了豆瓣Top 250的第一名,现时评分9.6,当之无愧的豆瓣第一「神片」。



当然了,肯定有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肖申克》算什么电影杰作。电影多年来虽然稳坐IMDb头三把交椅,在国外嗤之以鼻的也一样多。


然而我只想告诉你,在短短10年之间的中国迷影史里,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部电影而入门。想想为什么它触动了100万中国人?


「希望总是好的」。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也是合适的。所以为了纪念这个时刻,特意重发一下这篇文字。



豆瓣第一部,有超过100万用户标记看过的电影最近诞生了,没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有107万以上的豆瓣用户标记看过

 

翻开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仅有紧跟其后排第二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紧跟其后,也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上100万观看人次的(103+)。至于那些高校都用来做电影英语教育的“大众情人”型电影如《阿甘正传》(92+)《泰坦尼克号》(84+)等,也都没过100万。就连翻炒了20年的《大话西游》,也只有60万人标记看过。

 

当然,用这个作为指标去审视一部电影是不科学的,有很多懒汉例如笔者本人,上述电影都看过,但一部也没在豆瓣上标记的,大有人在。

 

但一部超过100人乐意登陆账号、在豆瓣标记“已看过”,是不是也能说明很多问题呢?更何况,这部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有特别的意味,人们通过它,去表达自己一些想法。他们用“已看过”投了票(107万人里,又有83万人乐意为它贡献文字评论)。

 

 

除了豆瓣,它的榜单数据一直是稳定常年盘踞全球的点评电影类网站的前几把交椅——IMDb稳居前三、烂番茄91%媒体好评率(98%观众好评率)……


这才叫口碑爆棚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

 

许多人会耿耿于怀,因为当年这部电影与199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要知道,当年与其一同角逐最佳的还有《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

 

这部电影最终大成若缺,但失去总冠军的奖杯并没有阻碍它声名远播。相反,这样的小小缺憾,反而在众影迷年复一年的追逐中,演变成了一则令人津津乐道的轶闻。

 

这部非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一度被当作拉开影迷与非影迷挡位的门槛。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时间早已将这部电影打磨出最好的光泽。它不需要动作,不需要特效,也不需要美人,只需要一把可以藏进里的小榔头,它就能够凿穿牢房,让那个叫做希望的好东西获得解救。


 标志性的小榔头,每当我在影片中看到这一幕,都会感到头皮酥麻

 

相比快节奏的当下,那个相对慢些的过去,却有这样一部电影在世界各地如病毒般弥漫开来,并被高悬于各种重量级榜单。这不可不被谓为奇迹。

 

试问在电影史上,有多少部电影可以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不幸且幸运?


 相信任何看过影片(甚至是没看过影片)的人,都记得这一幕

 

“刺激”的1995

 

《肖申克的救赎》在台湾被叫做《刺激1995》,这个译名一直为大陆的网民所诟病/讥笑。其实要到1995年过去几年之后,它才跟着季风飘进大陆。凭的是某种隐秘的途径。

 

那是2000年初。录像带、VCDDVD在大陆开始流行。与之一同出现的还有随处可见的影碟店。

 

和现今现代化、成规模的现代电影院或私人放映店不一样的是,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租碟店天生具有某种成人段位的神秘性。

 

无论是大城市里的小巷,还是小县城里的大街,小规模的影碟店都是为数不多的桃花源。许多中国初代电影的发烧友都被它们烙上过温热的成长印记。

 

大量的海外电影,通过盗版VCDDVD在大小影碟店里或被售出,或被租借。粗劣的画质和配音能带给人们一整晚的兴奋。


曾经风靡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租碟店,现在已成往事

 

租碟的经历往往会是一场不太体面的冒险。顾客不知道手中的碟片内容是否有误,画面是否清晰,翻译是否到位。但影迷们就在这诸多的不确定中,历练出一门挑选的技艺。久而久之,他们仅凭封面、主演和第六感,就能识别电影的好坏与真伪。


 《肖申克的救赎》的VCD,你是否还记得它?也许,正是这个“刺激”的译名,误打误撞为中国第一批影迷打开了一扇窗

 

但这技艺也并不完全靠谱。记得当年我看《食神》,碟片读取后播放地却分明是《满汉全席》。这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周星驰是否真的主演过《食神》抱有疑惑。

 

在所有的电影榜单网站还未风雨欲来,在所有的宣传造势仅仅停留在官方媒体时,。

 

他们阅片无数,会如高段位的扫地僧般带给你惊喜。当然,这也许只是他们的套路而已。

 

某天下午我提前放学,揣着十块钱在租碟店呆了半天也没找到心仪的片子。老板刚喝完夏天的第一瓶啤酒,打了个嗝,就把《肖申克的救赎》指给了我。

 

我虽然犹疑,却还是吃了他的安利。心想,这又是一次冒险。

 

回家以后,这两个半小时显得何其短暂又何其深长啊!一个少年难以描述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影片里的安迪逃出来了,但我好像还困在里面。

 

以后,当我看到《笑傲江湖》里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时,才知道应该作何感慨——原来他娘的剑法(电影)可以耍成这样!

 

后来,电影网站开始取代影碟店的神圣地位。那批曾在租碟店里受过盗版碟蒙骗的令狐冲们转身成了风清扬。

 

他们在论坛里迅速占领了扫地僧的角色。他们真诚,也厌恶被蒙骗的经历。所以他们总是首推质量过硬,剑法牛逼的电影。 


看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肖申克的救赎》如今可以说是被顶礼膜拜了,但它起初可并没有得到上述风清扬们的首推。

 

1994年,影片初次上映,似乎不太受人注意,尽管它收获地基本都是好评(当然,也有人抱怨片子太长而且老土)。

 

当时,制片人和导演德拉邦特一起去了附近最好的影院,却发现自己的心血压根就没人看。最终,《肖申克的救赎》仅仅收获了1800万美元的票房,但这其实也情有可原。

 

回想一下影片的故事吧:一大群男人被困在高墙内,全片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海报上的不算!),谁要看这样的故事?

 

此外,带有救赎二字的宗教感片名也令人有些抗拒。如果这两点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同年的《阿甘正传》(美国票房3.3亿美元)和《低俗小说》(1.08亿美元)绝对足以挤占肖申克的市场份额。


在第6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宣布当年的最佳影片是《阿甘正传》,《肖申克救赎》与奖杯失之交臂,而其2834万美元的票房也与2500万美元的投资相差无几

 

事实上,在那年奥斯卡后,《肖申克的救赎》才开始获得电影观众的注意。影片虽然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但并未获奖),后来也在第二轮上映时额外拿取了1,000万美元的票房,但两轮上映共计2800多万美元的票房也实在让它硬不起来。

 

然而,家庭影院出手了。这无疑为“四面楚歌的《肖申克救赎》狠狠打了一针强心剂。

 

当时的家庭影院是片方的一个强劲收入来源。美国特纳广播公司的TNT频道于1997年获得了肖申克的有线电视播出权,接下来的几年,TNT及其他特纳频道“选择每五分钟播出一次这部电影”。你可以想象这位影片赢得了怎样的曝光度。

 

当然,。但他们架不住电视的洗脑轮播,逐渐被故事里的角色吸引,继而感同身受。

 

但真正让这部影片被人铭记的,还是它圆满的结局,和它带给人们的希望。

 

被感动的观众禁不住对这部电影看了又看。于是,慢热的《肖申克的救赎》终于也成了一部点钞机。

 

它在北美和海外分别取得了2,8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的票房后,又进入了录像租赁市场。最后,肖申克的救赎总共收获了约8,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其中,电视授权收入超过了票房进账。

 

饰演典狱长的鲍勃·冈顿时至今日仍然还会收到制作方支付的余款。这笔钱虽然数额不多,但却很稳定。到2004年电影十周年时,其收入已接近六位数。


 冈顿的典狱长饰演的相当成功,这可能也是他在银幕上塑造的最经典形象之一

 

实际上,从04年起,冈顿就过了接受余款的年龄,但他还是会继续收到“十分可观的收入”。这位典狱长因此开过一个玩笑——“我怀疑多年以后我女儿还会继续收到支票。”

 

推动肖申克吸金狂潮的,毫无疑问是电视和影碟的二度传播。摩根弗里曼说这部电影的流行像是树的生长,而非野草的蔓延。

 

如今,搭上更具速度的互联网,这棵树的枝杈逐渐长出了遮天蔽日的规模。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Redemption,救赎。

 

这个具有宗教感的词汇来源于《旧约·》。

 

从伪善的典狱长笃信,到典狱长在安迪的监房里探查时说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再到典狱长虚伪的刺绣装饰画,字面上反复得到强调的“救赎”二字,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伏笔。


 典狱长挂在墙上的刺绣,上书“主的审判很快就要来临

 

救赎,是的原始教义之一。皈依者寻求自我救赎的核心就是要始终对上帝保持一种尊敬和追求的态度,要坚定不移地将上帝的指示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信念。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教义本质上要求人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其追求救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完美与统一。

 

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不仅有自我的救赎也有对他人的救赎。


 盗版蓝光上还保留着这个译名 


沐雨,然后重生

 

困境,从来无分国界,随着全球化进程,东西方面对的困境,越来越趋近。

 

在中国,这种深陷于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困顿感,感觉尤其强烈。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在一个个“牢笼”之中。

 

然后每个人也都像安迪那样,自知身有愧疚。

 

因为“他人即地狱”。

 

在萨特的小说《禁闭》之中,写了四个坠入地狱的魂灵。地狱中没有想象中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

 

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

 

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

 

你可曾对现实/工作/人际关系时有无力感?然而选择逃离的成本又是那样巨大。

 

像安迪那样,心怀希望,用时间去打败空间,最后从牢狱里爬出,沐雨重生,则格外有一种神话一般的力量。

 

这个逃出牢狱、张开双臂、迎接重生的形象,就像图腾一般。深受此影响的不在少数。比如被称为南方报系精神领袖的程益中,他的微信头像到现在都是肖申克中这经典的一幕。

 

踏入了市场为主导的90年代,精神偶像是稀缺的。


如果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象征自由的形象,那肖申克救赎中越狱成功的安迪无疑可以延续《自由领导人民》中的力量

 

雨夜的安迪如神明一般,为人们指明了出路。许多人“身陷囹圄的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形象。

 

每个时代也都有它的问题属性。但无论是身处纷飞战火还是熙攘盛世,人们对希望、对自由、对理想、对美好的追索都是永恒不变的。

 

即使这个追逐的过程缓慢而艰辛,但它却还是跨越了时代与文化,,在人类血脉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就像《肖申克的救赎》的生长方式。静静弥漫,却久久不散。

 

有些时候,人们只需要一句简单明白的话,就能重拾信仰。比如,“‘希望是个好东西’”。

 

但愿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