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电影沙龙|何为科幻电影,从三部沙丘聊起
1965年,经历了23次退稿,弗兰克·赫伯特闭门六年“造”出的恢弘大作《沙丘》(第一部)出版了。
到1972年,《沙丘之子》(沙丘三部曲第三部)出版时,此书已经名声鹊起,老赫伯特也搬到华盛顿的豪宅里去了。
时至今日,当然没有人再怀疑这部被称为科幻小说殿堂级的神品。赫伯特也被称为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是与阿西莫夫(《基地》作者)并肩的大师。
小说火了,自然就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大卫·林奇。1984年,林奇版作品问视,恶评如潮。林奇后来转向探讨人类内心的那种心理惊悚电影,再也不去碰科幻史诗类作品了。
大卫·林奇真的好年轻,他要知道自己拍出让自己悔恨终生的电影,他还会笑的这么灿烂吗?
大卫·林奇版里的男女主,说实话真的并不差。
其实,早在林奇之前,另一位导演,左杜洛夫斯基,也曾希望将《沙丘》搬上银幕。他写好了剧本,画了全部的分镜。角色也都敲定。但就是没有一个电影场敢投资这个“疯子”的伟大作品。最终,在 2013年,这段传奇故事,以一部叫《左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的纪录片的诞生画上句号。铩羽而归的左爷自此元气大伤。只能在纪录片里重温昔日的狂野梦想。
佐爷激情澎湃,佐爷想拍十小时以上的电影,当时的好莱坞觉得他有病。
经历了几部同样不算成功的剧集改编作品后。轮到67年出生的电影大师丹尼斯·维伦纽瓦闪亮登场。而时间,距离小说初版,已经过去了55年的时间。
虽然故事忠于原著,服、化、道、导、演、电脑制作全是顶配。原著的死忠粉和像我一样的全然不知此书的观众似乎并不买帐,此片北美票房不佳,中国大陆票房也差强人意。
这原本也没啥稀奇吧,虽然都盛传当年的《星球大战》“剽窃”了《沙丘》的创意,但今天的观众毕竟后来又看过那么多顶级科幻电影:《回到未来》《终结者》《黑客帝国》《星际穿越》......
故事陈铺冗长,设定信息大到令人生畏,政治生态远古,人物小传老套,被坊间戏称“太空版王子复仇记”......无论如何,瑕不掩瑜,看《沙丘》的观感仍然让我在座位上不自觉坐直了身,那种史诗作品的洪荒之力,绝非今天的快手、抖音可比,恢宏的仪式感,宽阔的叙事视角,复杂的人物线索和激活肾上腺的外太空奇观(对于《沙丘》小白的我反正是看傻了),带着我们感受宇宙之浩瀚、人性之奇妙的同时,似乎抵达人类想像力的边缘地带......
好吧,无论是你是不《沙丘》原著粉,都欢迎本周六(11月20日)19:30来奥芝驿站做客,咱们一起聊这部诞生于上个世纪而命运多舛的影视作品。等你啦!
很多影迷会问,你喜欢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其实我想说,你翻遍各类电影史,也找不到一种叫做艺术电影的片种。有爱情片,有侦探片,有科幻片,歌舞片.....但艺术电影是个什么鬼?!
如果让我说所谓的艺术电影,或者叫文艺片,或者叫别的啥都无所谓,就是个别电影。为什么个别,因为它不是“定制”的,不是特别针对广大观众的口味而制作出来的“产品”。
电影史上总是有一些作者(多半是导演),觉得自己的想法特别重要,自己的表达特别独特,自己对电影的理解特别牛叉。所以他们不是很在意那些能取悦观众的电影语法,而更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去构建电影。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将一生浓缩成一天的《野草莓》,将父女吃土豆的细节还原成生活时长的《都灵之马》,以及美轮美奂,令人沉醉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商业电影总是有很多套路,你越看越觉得熟悉,一切似曾相识,但你就是会不自觉地被吸引,直到电影的终结。而艺术电影却不按常规出牌,《太阳照常升起》里黄秋生为什么死?《两生花》里,生活在不同城市,有着不同家庭的两个女孩为什么一模一样?《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为什么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紫蝴蝶》里章子怡和冯远征明明已经死了,为什么在片尾又莫名其妙地做起爱来.......借用姜文的一句话:当你看一部电影觉得“陌生”,不知将要发生什么的时候,很可能,你在看一部所谓的“艺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