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随州二中浅草文学社2018优秀作品选(二)

随州二中浅草文学社2018优秀作品选(二)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二(1)班 李睿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到“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秋凉?”……

在这些我很喜欢的句子中,从前并没有几句我能理解透彻的。

就拿那句为人熟知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讲。

从前读到这句话时,我将它理解为“世事总是艰难的,我也只有无奈承受”。但随着对苏轼了解得深入,我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认识是何其浅薄!原来,苏轼他并不觉得人生艰难,“人生如逆旅”的情感也绝不是抱怨。

逆旅,只是人生的常态,或者说,它就是人生本身。于苏轼而言,风雨也好,天晴也好,唯有一颗平静观照的心,才是行囊中的永久珍藏。

苏轼的这种旷达令我震惊,同时又引我深思:为什么,他会有如此旷达的胸襟呢?

首先,。

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他才能对人生有更为深入透彻的思考。经历了挫折的苏东坡,他的眼与心,随月光移动,明澈地注视着一切悲欢离合。

他也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才把风景看透,他感叹“此事古难全”,却又微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说,他旷达的胸襟,他超然物外的洒脱,与他放逐官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其次,他乐观旷达的态度,也是他天生乐天的性格使然。

同样是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没有像李清照那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也不曾如李白“抽刀断水”“举杯消愁”那样借助酒精麻痹自己。

他总是能找到使自己快乐的事情,正如他初到贬谪地黄州时写到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别人都道被贬的地方是“凄凉地”,而他却不这么认为,他看见黄州有长江环绕,便知道这里的鱼十分鲜美;看见连山的竹子,便仿佛闻到竹笋的香气。

这样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对待事物更加乐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他的宇宙意识也是他乐观旷达态度的重要原因。

对于时间和空间,苏东坡是有着深刻的理解的。他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出深邃的目光,表达了对自我意识的超越,他将一生的潦倒与愁绪,沉放于永恒的时间中,揭示了自己内心的伤感与忧愁。

但是,苏东坡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有限的时间里,而是放眼整个宇宙,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不得不说,他的这种宇宙意识,让他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的起伏,让他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人生困境的洗礼、乐观豁达的本性和放眼宇宙的思想都成就了苏轼旷达的胸襟,使他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挫折。

他这一温和的性格,也使他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归根到底,苏轼生活的技巧,还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指导老师:彭秀丽)

虞姬

三(7)班 金裕涵

豆儿十二岁前都是跟着太太听老戏长大的。

豆儿的父母忙,忙着在酒桌上醉气滔天,忙着在麻将机上和阔太太们决战到天明。一岁半的豆儿愣愣地在沙子里蹲着和稀泥玩儿,身边儿兀地冒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婆,盯着豆儿看了好一会儿,蹦出一句:“这孩子眼神亮堂!”

之后的事,便是梨园中的大千世界了。

太太年轻时在地方也算个小角儿——这是她自己这样说的,可姥爷拈着胡须回忆了一次:“扮花旦和青衣的,追捧她的票友把老太太捧成了一轮海冰月——高高在上挂九天,可望不可即。穿一身锦锈戏服,素面朝天清唱一折霸王别姬,咿咿呀叫人也不懂,不过多听几句还真真儿有那么点名伶的味道来,够新鲜,也够劲!”

从此太太在豆儿心里便高大起来了。

起初豆儿还不好意思,可太太以身作则,一马当先。往院儿里一站,劈开老腔一吼,虽说声音已不年轻,但气势还是超脱的。这一吼开了嗓后,豆儿也渐渐放开了自己,便不觉得有什么了。

唱戏,其实也没啥,不过是不能吃辣了,甜的多了也不许,不能再大喊大笑了。要吊嗓,要背词儿,要练走步、换气、响堂、嘎调。受凉也忌讳,怕以后荒腔了,走板了……

豆儿一天天长大,慢慢融入戏本子中的大千世界,看多了听多了唱多了,梦里梦外,浑身上下,从手指到眼神全是戏,一句弄不明白吃饭都不香。喜欢也成了习惯,除了睡觉,干什么都爱哼哼两句,兴致好了还比划比划。

豆儿变了,不再是胡闹的野孩子,做事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偶尔还透个袖,带着身段,随时在家边走边唱。今儿是杨贵妃,明儿又是虞美人,后儿再成了穆桂英了。豆儿每天都不亦乐乎。

太太思摸着,是时候了。

找个温暖和气的上午,搬了小马扎,带一杯香茗,把豆儿叫到四方院里坐好,开始慢慢道来:“这虞姬啊,忠贞女子,跟别的女子都不同,太太年轻时候最喜欢别姬一出。

区别于一般旦角的,首先是她头上的如意冠——豆儿你记住了——这如意冠呐,可漂亮。再个斗蓬,还得是黄底蓝滚边的,刺绣还属锦鸡的纹样最好,‘鸡’与‘姬’同音,这锦鸡乃是忠贞于霸王的心意。耳朵边有绢花,要挡耳朵。还有那鱼鳞甲,梅先生最爱这鱼鳞甲了,谢杏生别出心裁,想到‘虞’与‘鱼’同音,便创造了这巧妙繁华的鱼鳞甲来。

还有啊,这虞姬虽美,可说到底也是随军妃子,衣摆切不可拖拖拉拉,在战场上,虞姬还随身佩剑呢!”豆儿听得出了神,不自觉冒出两三句来:“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气意尽,贱妾何聊生……遂……遂拔剑自刎。”

唱完竟落下泪来,太太吓得不轻,连忙去唤:“豆儿姑娘!好生生我的豆儿姑娘,快回过神儿!”豆儿眼里仍是一片呆滞,只是泪水到底止住了,太太叹了一口气,起身回屋。

“名角儿戏子古今中外哪个没迷进去过?我的好豆儿,算是太太没白教你一场。”说罢便进了里堂没影了。

只有豆儿一个人还呆坐在院子里,嘴里喃喃道:“虞姬她为什么要死呢?”半夜豆儿梦里惊醒过一次,嘴里喊着:“你别死,好好活着不行吗?我们在一块儿,好好活着……”

之后小半夜也不曾真正入睡过,只是断断续续的梦,和毫无章节的场景,但始终逃不掉的是那一抹黄袍身影拔剑自尽的姿态。

后来的后来,豆儿被爸妈接回去了,初中生活豆儿有些应接不暇,她时常会回忆起儿时的锣鼓和梆子声,二胡凄厉,在脑海中却也美妙了起来。

豆儿很想太太,在城里,在这儿,没人再喊她豆儿,只有作业本上硬邦邦的大名。有时候豆儿觉得也许现在的这个不是豆儿了,可那又能是谁呢?在这个先进又发达的城市地儿,没人再听京戏,没人听得懂豆儿心中梆子快板的节奏,周围的同学热切地谈论韩国的明星,好看的发型。隔壁的班草又和谁走得近了一些。叽叽喳喳,儿时的四方院儿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宁静且恬淡。

可豆儿脑中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知怎地渐渐淡了起来,只依稀记得琵琶二胡和春出云的腔儿一点一滴渗进和煦的阳光里,豆儿和太太在院中走着步,舞着虞剑,好似只有霸王一人在帐中含愁饮醉,饱含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妾,却又无可奈何。

中考结束后,豆儿被告知太太在几天前就已经病逝,家里人怕影响了豆儿考试,于是决心一起瞒她。现在考试结束,豆儿跟着父母直奔老家,在车上豆儿只呆呆地盯着自己的指尖,不说话,也不哭。豆儿妈反而担心她这个样子,将她一把揽进怀里:“哭吧,没事的。”可豆儿还是不作声。

这迟来的眼泪是豆儿刚冲进四方院时才涌出来的,豆儿扑通一声跪在灵前,崩溃大哭。亲戚都来劝,也劝不住,豆儿就是不肯起,也不吃饭,更不理睬众人,大家相视无语,只好罢了,任由她跪着。

豆儿看着那黑白的苍老笑容,又禁不住伤心,哭了好一阵儿才勉强收住。

“为什么你也走了?你们都走了,她也走了,你也走了,她为项羽死了!你呢?你为了我就不能多留一会儿吗?”豆儿凄声地朝灵前喊去,可那黑白遗像也只是静静立在那里,依然笑得苍老而深刻。

故事到这里也快完了,临走时豆儿姥爷取出一个红木箱子递给豆儿。豆儿打开按扣才知道太太一直把这件黄底蓝滚边儿的斗蓬藏着,打算百年之后留给豆儿做个念想。

斗蓬已经泛黄了,它太老了,老到太太走了它还在这儿,虞姬的斗篷上,纹锦鸡,如同太太的一样。

太太一生爱戏,把虞姬和豆儿一并放在心尖儿上爱着,太太也如虞姬一般燃尽了生命的光彩。但,活得也轰轰烈烈,百折千回。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

最后一次,戛然而止的京戏老腔。(指导老师:李晓东)

绽放

一(15)班 何昊琳

我与世隔绝

以一首诗走过你和世界

风消失的地方

野草流淌着星星的冷光

岁月碎成粉末

一只鹤鸣叫着冲出树林

点燃山顶灯塔

城市和村庄被黑夜攫着双脚

石头在歌声中苏醒

我在一颗露珠的梦里聆听

如果有人问起那棵山茶开在哪里

你就说,悬崖上站着一个双手合十的人

我不嗜人间的寂静与繁华

却戒不掉偶尔的走神与潸然泪下

我踏平原野山河

轻叩大地,一脸虔诚

留着我坟前的枯草

大雨滂沱,千万簇花朵铺满天空

成为盛极一时的光

(指导老师:罗恕芹)

古典的春天

三(16)班 朱美君

风压轻云

乍晴池馆

沈郎多病

憔悴不胜衣

一生一代

争唱饮水

纳兰心事

我亦飘零久

沈家园里

繁花似锦

放翁悲叹

美人终作土

今年花胜去年红

垂杨紫陌洛城东

文章太守

又知与谁同?

你爱那三春艳景山河锦绣

江南四处柔情柳

我赠你飒飒秋风冷凝霜雪

秦淮一片伤心月

东风不起

春也如旧

江南过客

美丽的错误

郁孤台下

行人清泪

流水怎堪

不见旧长安

千里莺啼

山郭洒旗

南朝寺院

楼台烟雨中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起三更

幽梦匆匆

吹笛到天明

(指导老师:彭翠)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剑啸长虹”有感

二(1)班  张姝媛

谈及文人与侠客,似乎是两个极端的代表。

文人纤弱,阴柔,多愁善感;侠客粗犷,阳刚,勇敢,快意恩仇。但实际上,多数时候他们是一个难以分开的共同体。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到几十年前金庸弯弓射雕,笑傲江湖,这类文人身上带着一种特有的江湖气。

李白是一位诗人,但他远不满足于做一位诗人。他想在朝堂上大展宏图,又想在江湖上行侠仗义。

我们常用“诗仙”来称赞李白,但我更喜欢赋予他“侠客”这一称号,谪仙衣袂飘飘,不食烟火,一尘不染;侠客豪情壮志,胸襟坦荡,仗剑走天涯。

若用“仙”来形容他,似乎总少了些“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的豪气。

生于盛唐的李白总是带有一种“盛唐气象”。

不可否认,他确实有些恃才放旷,眼高于顶,但在清高孤傲的背后,是对科举循规蹈矩的不屑,是对在官场摸爬滚打,畏前惧后,缩手缩脚的蔑视,他阔大的心胸,是小小的朝堂容纳不下的。

飞落银河的急湍与高耸入云的巍峨承载他的万丈豪情,拂拭倚天剑,转身便江湖。

与李白“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不同的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热血,这类文人身上带有一种征战沙场的豪气。

王昌龄的诗被称为“诗上的长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是铁血男儿热血豪情的归属,家国情怀的寄托。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华夏男儿的壮志,不应只在吟诗作对中消磨,更不应是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而应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吴钩蕴含的,不是功名,更非利禄,而是身为男儿搏杀疆场,亮剑拔枪,保家卫国的使命。边声依旧响亮,壮士的英灵,仍在戍守边疆。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身为文人,“箫”易得而“剑”难求,古今有多少男儿只得对剑慨叹。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想想自己的青春意气和报国梦想,面对被敌军铁蹄践踏的疆土,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面对妻离子散、民生凋蔽的景象,而自己却两手空空、无兵无权,只得空叹“可怜白发生”。

人道“逆境出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有仗义执言的人,有挺身而出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那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千古文人侠客梦,一梦醒来万事空,梦醒浮白侠梦重,笔刀墨剑战群雄。(指导老师:彭秀丽)

关注“随州二中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孩子的未来。(微信号:szez666)

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传递家庭成功教育

传播正确教育理念  传承爱的教育哲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