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是时候让“IP”剧走下神坛了

是时候让“IP”剧走下神坛了

来源:传媒独家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近一两年,但凡有影视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IP绝对是必须提到的词汇。什么年度大IP剧、经典IP改编……总之,一个新项目的宣传必然离不开“IP”。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IP?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母和影视挂钩的时候,感觉很懵,IP不是互联网协议的意思吗,常用的说法是IP地址?和影视有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 IP是“知识产权”的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

 

不过,大家可以查看下度娘,关于这一义项的解释,上面有一个备注:近年来部分中文媒体频繁使用IP指代知识产权,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在一般英文语境中,IP指的是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鲜见把IP和intellectual property联系起来的用法。

 

事实上,这一热词的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1月,腾讯游戏召开的一次行业峰会当中,大规模地提出IP这个字眼,之后就被媒体不断采用。

 

不管IP这个词是否正确地引用了英文中“知识产权”缩写,近两年,整个传媒行业赋予了IP全新的意义。恰当点说,如今的IP已经不是知识产权的原始概念,它的实操意义似乎解释为“原创内容的孵化母体”更为确切,并成功应用到游戏、影视、综艺、音乐等各个传媒行业的领域。

 

说回到IP影视。不知道行业究竟对IP这个词施展了什么魔法,现在,似乎一个影视项目但凡和IP沾边就犹如皇亲国戚般,天生高人一等。但是笔者有个疑问,小时候那些一到寒暑假就重播不停的剧哪个不是IP剧?

 


小时候的暑期档IP剧大概分为几个流派,琼瑶派、金庸派、四大名著派以及神话传说派。单就琼瑶派和金庸派而言,这两个派别本身就是大的IP。

 

琼瑶派为代表的IP:《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再早一点就是《梅花三弄》《青青河边草》等,这些IP剧培养了80、90后一代的萌芽期爱情观,虽然现在看来都逃不开玛丽苏的套路,但是人家是玛丽苏的鼻祖,这一点就是现在的爱情剧只能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

 

金庸派为代表的IP就更多了:《鹿鼎记》《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这还不算每隔几年就会翻拍一次的不同版本。

 

在四大名著面前,现在所有号称强IP的作品全都被碾成了渣渣。你再强能强得过老祖宗留下的四大名著吗?百看不厌的老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再加上后来翻拍的新版本,四大名著的IP剧绝对担得起超强IP这个title。

 


神话传说派,其实指的就是《新白娘子传奇》,虽然后来也有一些同样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影视剧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外飞仙》等,但是在影响力上,《新白娘子传奇》拥有绝对的江湖地位,不可撼动。

 

和如今IP剧不同的是,90年代的IP剧都是以著名的原著作品为核心改编,这些原著作品基本上每部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粉丝受众基础扎实而广泛,“著名”的程度并非现在的IP剧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不同,如今的IP剧大多数来自于网络著作,而并非已经出版的书籍。究其原因,肯定和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介发行的没落有关,但直接影响到的,则是这些IP受众层面的分化。

 

现在通常说到的IP影视,大多数指的是网络文学IP改编。据《新闻研究导刊》8月刊15期《刍议国产IP剧的喜与忧》一文阐述,现在所谓的“国产IP剧”始于网络文学改编。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网络写手蔡智恒的连载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IP改编之路。这一时期,IP概念尚未形成,作品数量少,市场份额小,改编之后的反响也不及原作,但作为重要IP资源的网络文学已然为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008年到2013年,国产IP剧迎来了加速发展期,产出了一批高收视、好口碑的作品。例如,由网络小说改编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美人心计》《我是特种兵》《裸婚时代》《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作品。此时,IP资源不再局限于网络小说,根据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IP改编的《轩辕剑之天之痕》《仙剑奇侠传》系列开始崭露头角。



2014年末至今是国产IP剧的全面爆发期,影视剧与优质IP资源的结合更加紧密。人气小说改编的《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芈月传》《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成为“现象级”大剧,并逐步形成了完整多赢的产业链。

 

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有90部拍成电视剧。2015-2016年,IP剧在省级卫视黄金TOP50剧目中所占比例明显提升,涨幅近一倍。2017年五大卫视的备播剧目中,IP剧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说到底,IP剧会被神化的原因,无非是有强有力的原创内容做支撑,也就是现成的剧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有一定受众基础的网络文学就一定会是好的IP,由于网络文学发展的空间较为自由,对于原创内容的品质要求也较为宽松,再加上市场对于网络文学的需求量空前之多却没有官方统一的行业标准,都直接导致了IP剧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说到底,IP剧只是一个商业范畴的中性词,是影视生产中跳过了剧本创作这一环节的现成产品,并非有神力加持,也不可能真的作为口碑和收视的免死金牌。

 

小时候那些暑期档经典作品从来没有打出过任何类似于IP产品这样的热招牌,但是依然可以火爆荧屏,核心就是原著内容本身有足够的底气。

 

希望在未来的市场中,类似于IP这样充满噱头的词汇可以被行业人以理性的方式看待,不要盲目追随热点引入资本,让市场产生泡沫。毕竟,当所有浮夸的东西褪去,只有真正好的内容才是在影视市场中扎根生存的唯一法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