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55岁李连杰近照疯传: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李连杰回应:我活得挺好!

55岁李连杰近照疯传: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李连杰回应:我活得挺好!


作者 | 洞见Neo· 来源:洞见


什么东西丢了都有可能找回来,但是有一件东西丢了永远找不回来,那就是命。


拿健康做一场人生的豪赌,你注定是一个输家。



01


最近,李连杰去西藏参加活动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右为李连杰


网友们纷纷感叹韶华易逝,曾经荧幕上的英雄少年,已经被时光砥砺得垂垂老矣。

1982年《少林寺》

1991年《黄飞鸿之壮志凌云》


,李连杰并非网友以讹传讹那般“命不久矣”。


不过他也证实了另一个消息:这位曾经的“功夫皇帝”,已经被甲亢折磨了十多年。



2013年李连杰罹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必须吃药控制,却导致心脏问题,后来出席活动时,气色不佳,已明显驼背,显得苍老、憔悴,甚至没办法正常接戏。


回望影坛上与李连杰同一个时代的功夫巨星们:


和他同龄的甄子丹,依然是华语动作电影的顶梁柱。


2018年甄子丹在《肥龙过江》剧组指导电影拍摄


就连比他年纪稍长一些的成龙,每年也会带着一到两部动作电影如约而至,甚至荣获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16年成龙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更别说,和李连杰合作过的史泰龙和斯瓦辛格了,一位72岁仍然是动作大片中的绝对主角;一位71岁,当完州长,又一头扎回了好莱坞……


如今面对媒体,李连杰留给人们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霍元甲、不是黄飞鸿、不是英雄,我和大家一样,就是真实的普通人,也面临着没有办法继续工作的困扰。


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也有高高低低、坑坑坎坎,这是面对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一点都不怕把我简单的生活和大家分享。”


年轻时“拼命三郎”,用力过猛,让李连杰脊椎严重受损,还领过“国家三级残废证”。如今走到人生下半场,因为病痛,不得不“隐退”。


人生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健康。


02



经济学家有一个共识: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而工作、财富、享受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


村上春树是业内出了名的高产作家,长篇、短篇等作品加起来足足有 40 多部,也是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亚裔作家。


当然,不可否认他在文学创作上极具才华,但是村上春树却有自己的另一套说法:


村上春树认为写作更近于一种体力劳动,开始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发现即使一个人能够一天三四个小时集中精神执笔写作,但是时间一长,体力和精力都会大量透支。


于是从1982年的秋天开始,村上春树开始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每天坚持跑步。



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他坚持了30多年,同样他那旺盛的创作力也一直延续了30多年。


我们都听过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


也许从村上春树的身上你能看到它的另一层含义:


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但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充沛的体力去让你“流汗”,最终也无法支持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村上春树曾经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过一个总结: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


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


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为满意。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03


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于娟曾经在网上发表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生命日记》,其中她详细叙述了自己身患癌症前的一段生命轨迹:


“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


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这就是她三十岁之前的生活,同样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望着不到两岁的儿子,以及一脸绝望的丈夫和母亲,无能为力时,才恍然大悟:曾经所有的“拼命”,到最后都成了镜花水月。


健康,是一种在责任。


尤其是人到中年,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不仅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可惜,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一边看着于娟写在网上的“故事”,一边日复一日地走在于娟曾经栽过跟头的道路上。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2011年4月19日于娟因为乳腺癌辞世,这是她离开前,留给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祝愿。


钱是个好东西,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得“用得起”。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爱而不得,而是明明拥有爱的权利,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04




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经笑言自己“不着急”,他说:


“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

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乍听之下,以为这是一个玩笑,可是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司马懿熬死诸葛亮,最后让司马家取代曹魏、问鼎天下的历史典故吗?


人的平均寿命按照80岁计算,这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而是看谁的耐力更持久,能拼到最后。


从现在开始,从读这篇文章开始,为了你的健康,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坚持锻炼。


俗话说“动则不衰,乐则长寿”。坚持并且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还能够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健康饮食。


“药补不如食补”,中国营养学会为中国人制定了八条膳食指南:“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


第三,保证睡眠质量。


:“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看护。”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增强智慧、保证健康十分重要,睡眠是最好的养生。


第四,劳逸结合。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第五,定期体检。


“讳疾忌医”是很多人的通病,但是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任何具体症状的,如果不能提早发现,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定期体检可以让人在早期就能排查出身体的隐患,从而早做治疗,否则“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什么东西丢了都有可能找回来,但是有一件东西丢了永远找不回来,那就是命。


拿健康做一场人生的豪赌,你注定是一个输家。


人生越走越长,你会发现你的身体不只属于你自己:


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人生的美满,都需要用精力去创造。


人到最后,拼的就是精力。


共勉。


============


李连杰最新访谈:我们如何面对那个被颠覆的未来世界

作者: 仲伟志 来源:仲伟志搜神记


李连杰,2018 年 5 月 20 日,成都

摄影:飞飞





李连杰当然没有死。


不但没有死,而且充满活力。与我十年前见他时相比,两鬓、额头间添加了不少白发,但是谈锋依然强劲,语速依然极快。2018 年 5 月 19 日,在成都,一个下午,第二天又一个上午,他滔滔不绝,伴随着依然有些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颇为丰富的面部表情。


作为提问者,我有时会跟不上他的思路。我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理解的世界,毕竟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说,你这一现身,很多关于你病亡啊、残废啊之类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他说,那可不一定,前几天网上就传出了一张相片说,55 岁的李连杰惊现 80 岁的脸孔,网友纷纷感叹。“其实他们并非只是希望李连杰一个人出事,你可以看到,这是很多自媒体依靠吸引眼球的话题来提升流量或者粘性的一个趋势。这就是互联网。作为我来讲,也就是笑一笑。”


人人皆知李连杰。他是一个传奇。关于他,不需要我多做介绍。


1963 年,他出生于中国北京。1971 年,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开始武术运动员生涯。1975年,他参加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获得全能冠军。


1982 年,他主演个人首部电影《少林寺》,该片打破了华语电影在中国内陆和香港的票房纪录。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刚刚被重新唤醒的岁月,一部《少林寺》,让中国的青年人开始追求真正的男子汉一样的生活,影响了远远不止一代人。但是在几十年之后,他对这部电影的社会作用有了全新的评价和认知。


1986 年,他的人生第一次转向。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离开大陆到香港发展,当年自导自演动作片《中华英雄》。1991 年,他主演动作片《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奠定了在华语影坛的地位。1992 年,他凭借武侠片《笑傲江湖 Ⅱ:东方不败》获得更多关注。


1998 年,他赴美国好莱坞发展,同年出演他在好莱坞的首部电影《致命武器 4》。2001 年,担任动作片《变种元素》的制作人。2002 年,因主演武侠片《英雄》而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8 年,因主演《投名状》获第 2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李连杰主演的所有电影中,《投名状》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此后,尽管他一直没有脱离影视界,但他的人生年表,已经不再以电影作品作为标志。他的人生开始了再次转向。


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2007 年,他创建公益组织壹基金。2009 年,他被这个国家的商业精英接纳,成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一员。也是这一年,他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亲善大使。2010 年,他担任国际红十字会亲善大使,同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百人榜”。2011 年,他与马云一起创办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李连杰名动天下,但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对李连杰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功夫巨星的阶段。及至他创办壹基金,很多人仍然以为那只是一个明星的功利行为——因为在当下,公益早已成了时尚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人说,那是他在 2004 年印度洋海啸中侥幸逃脱后的一种顿悟与修行。但是实际上,李连杰并不想仅仅扮演一个乐善好施的角色,他一直有着超越常人的雄心和抱负,也有着超越常人的才略与眼光。他创立的壹基金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就是因为他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十年之后,壹基金所倡导的尽我所能、人人公益,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今天的 90 后、00后,已经不需要像李连杰当年那样苦口婆心、婆婆妈妈地求人,他们在手机上看到某一个人需要帮助,随时随地捐几块钱,已经变成了习惯。他为此感到非常开心。让人们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法帮助到他人,是李连杰当年的最大梦想。至于这钱进不进壹基金,并不是李连杰最关心的。


这个钱进不进壹基金,是壹基金团队的事。壹基金早已完成了去李连杰化。2011 年,壹基金作为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落户深圳,现在的理事长是马蔚华。“人们意识当中的、普遍认知中的公益慈善,我已经不那么全情投入,我现在思考的是一个更大的、更广泛的课题了。”李连杰说。


他从小就比同龄人早熟。那个身手矫健、笑容灿烂的武术少年,同时还拥有一个极大的“脑洞”和一颗极为敏感的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体校的时候他浑身上下都是心眼儿,为了逃避训练耍了无数小聪明。他自己也承认,他成为全国武术冠军更多靠的是天赋。后来,这个以“硬件”著称的国际功夫巨星,开发出了令人惊异的“软件”水平,那些青少年时期的小聪明,一点点累积、优化、升华成大智慧,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现在,他又可以天马行空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了。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18 年 5  11 

李连杰探访雅安 420 地震灾区援建项目

2018 年 5  12 

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

也是中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李连杰在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





这就是互联网



仲伟志搜神记:看到你状态这么好很开心。我来之前,很多朋友让我转达他们对你的关心,他们也听到了很多传言。


李连杰:谢谢。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前几天我不是去了一趟西藏嘛,大家都觉得挺好,那些师父对我也很好,完了送我一个长寿佛,说全世界都说你身体不好,我们很担心,送你一个长寿佛。我说我身体挺好,我既没有代言轮椅,也没有代言药物,不知道哪家广告公司在网络上、手机上整天把我弄残废。但我还是很开心。回到成都,网上就传出了一张相片说,55 岁的李连杰惊现 80 岁的脸孔,网友纷纷感叹。过两天又出现了一张,咦,怎么又这么年轻了?三天的变化这么大?有人就说,嗯,这个演员还是不错的,这样都可以演。哈哈!


仲伟志搜神记你这几天作为壹基金的发起人在四川各地活动,很多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吧。


李连杰:也未必,咱们现在的自媒体你也看到了,基本上好事大家不愿意传,巴不得你有事的就拼命传,其实这个话题——什么李连杰住院了,快残废了,快不行了——流传已经三四年了。


仲伟志搜神记:还有说你因为心脏病如何如何的。


李连杰:对,心脏病,还开了个追悼会,昨天去世了第二天就开了追悼会,我说这也太快了。哈哈哈。其实这中间断断续续我也参加了很多活动,去年我还帮马云拍了个短片《功守道》。但是大家都不去理会你没事的事,而是更多关心你有事的事。当然这里头有很多人是真正关心你。其实他们并非只是希望李连杰一个人出事,你可以看到,这是很多自媒体依靠吸引眼球的话题来提升流量或者粘性的一个趋势。这就是互联网。作为我来讲,也就是笑一笑。



壹基金不是在筹钱,而是在筹心



仲伟志搜神记:虽然有很多争议,但在我看来,壹基金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先驱,一个启蒙者。很幸运,它没有成为先烈。如今壹基金已经创立十年多了,作为创始人,回想起来,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连杰:其实在我的世界里头,我不需要为物质上的收获”去做这个事。当年我是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结构有三层——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结构都是有这样的三层:一是政府,政府有很多责任和义务。第二个是企业、集体、团体,会有很多社会责任和义务。第三个是公民,其实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有责任和义务,而这个第三层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薄弱的一环,所以我才号召人人公益、尽我所能,打造壹基金。


我当时的心愿,其实也不是要筹到多少钱,我当时已经很清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某一个人可能捐几十亿,甚至于像马云这样有能力捐几百亿,钱已经不是一个绝对的、唯一的衡量标准。我更大的希望是更多人被唤醒,认同每个人的一个月一块钱和一件事可以帮到社会。这个愿意参与的动机是我最重视的,筹钱的结果并不是我最重视的。或者就是说,壹基金不是在筹钱,而是在筹心。


你也看到了,十年前我在这么努力的过程中有很多质疑,有人说,几千万上亿的善款,你捐了不就完了吗?你骗筹一块钱干嘛呀?各种质疑都有。幸好我根本不在意,我坚守我的这个信念,一直走到十年后,回过头来看,我最大的收获是,十年后的今天,人人公益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同,而且政府也在呼吁人人公益,你看今天的 90 后、00 后,他们根本不需要像我当年苦口婆心地、婆婆妈妈地求人,今天他们在手机上看到某一个人需要帮助,比如有一个人撞车了,或者某一个人有病了,他们随时拿起手机,朋友圈一号召,每个人捐几块,他们已经变成习惯了。


像这几年腾讯做的水滴筹什么的,这也是我一直渴望看到的,让整个社会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人,这是我当年的梦想。所以你现在看到有几亿人同时在某一天愿意为别人付出,它钱进不进壹基金,这根本不是我最关心的。关心这个钱进不进壹基金,是壹基金团队的事,是壹基金团队的日常技术性的事,但是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实我已经很感恩了,这个也是最大的安慰。


仲伟志搜神记所以,十年前我见到你,你还是一个壹基金的布道者,很迫切,如今你已经换了一个“道场”,从容了许多。你还参与壹基金的运作吗?


李连杰:得到社会的认同,拥有众人的参与,已经不需要再呼吁了,其实在 2010 年壹基金拿到公募资质的时候我已经有放手的趋势了,那个时候我说壹基金要去李连杰化,接下来只要有一个团队,有好的理事会领导着团队,它就可以正常运作,其实那时候我已经退居二线了,有没有李连杰它都可以继续做下去。现在壹基金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不管是在王石领导的第一届理事会,还是在马蔚华领导的第二、三届理事会,虽然经历了很多风浪,但都在推动壹基金向一个正常的公益组织发展着。当然,如果团队需要我,我永远都是一个志愿者,永远都会站出来,但是他们不需要,他们都可以做得很好。看到壹基金能够去李连杰化,没有我这个个人,我的梦想仍然在持续做着,我真的非常开心、感恩,这是我第二个成果。所以到今天来讲,人们意识当中的、普遍认知中的公益慈善,我已经不那么全情投入,我现在思考的是一个更大的、更广泛的课题了。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利他主义说了算



仲伟志搜神记:祝贺你,你现在终于又可以天马行空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了。此外我觉得,“人人公益”成为一个常识,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也应该感谢互联网。


李连杰:可以这么说。其实大家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壹基金的思想和壹基金当年所有的运营方法,就是一个六七年后的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法,是吧?就是这么一个模式,当时只是没有这个理论。你说人人参与,希望家人很多,每个人尽一点点力,积沙成塔,用今天的商业术语就是圈的粉丝多,对吧?不管是腾讯系,阿里系,还是美团,任何一个产品都会进入这么一个逻辑。


后来马云给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也很认同,就是说早期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君主制的结构,是以君主为中心说了算的一个社会。那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变成资本说了算——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只是主流的导向——越有资本越有能源的公司就越能用广告的方式、用洗脑的方式影响你。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或者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时代之后,更多的是利他主义说了算的第一目标不是我要洗你脑,我要通过你赚多少钱,反而咱们先想一个事,把大家的事都解决了,买东西方便,手机支付,到网上一搜什么都有,买个电影票上哪个APP上找,打个车往哪儿找,出门怎么走,交房租水电钱怎么方便,这就是利他主义时代的商业模式。其实公益也是,壹基金在这方面走得最早。我给你一块钱没问题,但是我不能去银行排着队浪费时间,我怎么方便怎么简单就能够做了这事,而且这一块钱的用处我也看得到?这就叫利他主义的思想,这是全球的趋势,不是中国自己的事,你利益了越多人,你回过来一看你活下来了,还活得挺好。如果你第一个先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指标,这个公司就有一点局限性了,因为你的目标就只是钱,就是达到什么业绩,而很多公司现在就是先把自己的客户照顾好,服务好,包括最后一公里三公里,你越为别人想得多,你越是有机会把你的事业做好。



如果没有慈悲和智慧这两个翅膀,你是不可能最后觉悟



仲伟志搜神记:物质上的救助总是有限的。我看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是从物质救助灵魂摆渡的一种超越,比如你和马云共同创办的太极禅,更关心当代人的精神富足和成长。你个虔诚徒,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早已建构起来了,有了自己的精神底线,对生死有了独特的体悟,但是毕竟还有大量的人都是无神论者,他们还要在漫长的混沌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比如我,像我这样的人,精神寄托应该是什么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应该怎么做?


李连杰:你的话题里也有一些对的不了解。其实严格来讲,世界上的有两大类别,一种叫有神论的,一种无神论的。有神论的,就是说我创造了万物你听我的,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就上天堂,不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就下地狱,这种是有一个主宰者,这叫做有神论。另外一种就是类,其实严格意义讲它是无神论的,佛祖不能作为神明看待应该作为老师看待,他只是说我发现了真实的宇宙的状况是什么,你们没有发现的人就生活在一个很窄的对地球对宇宙的理解的资讯里面,所以你造成了很多生老病死以及情感的困扰。的逻辑是,我已经知道了,我希望你也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你就超越了生死,你也可以找到自在。你如果照我的路去走,你也跟我一模一样。你现在也跟我一模一样,只是我了解了我自己,我已经做到了,你有自己的佛性,但是你不了解,所以你还没成佛,最后其实你可以跟我一样成佛。这叫无神论。为什么?比如我们说上帝,没有听过任何一个人说我努力做,我也是上帝。对吧?他是上帝,你要永远听话,但是佛不是,佛说我做到了我只是早走了,我先觉悟了,你努力按照我给你的八万四千个方法,总有一个适合你的学习方法,最后你也可以觉悟,你也可以跟我一样,你也是佛我也是佛,这样叫无神论者。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它给了你很多你了解的老师和不了解的老师,就是所谓的观音菩萨什么的,但是它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样去觉悟,这里有两个核心,第一个就要慈悲,第二个就要智慧。如果没有慈悲和智慧这两个翅膀,你是不可能最后觉悟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是一个徒,我在做事情的这个过程里,壹基金也好,做的其他什么也好,都是希望做到慈悲和智慧。为什么要有慈悲加智慧呢?因为你没有智慧,光有慈悲,可能好心办坏事。所以慈悲和智慧这两个翅膀必须并驾齐驱,才能慢慢升起。它是这么一个信仰。所以,你说我是一个徒,但我也是一个无神论者,如果你一定要我说出无神论者的精神底线是什么,那么就是慈悲和智慧。


探索宇宙并不是往外看,应该往里看


 

仲伟志搜神记:你现在理解的“宇宙”是个什么样子?


李连杰:我们学佛的人,其实就是学习从不了解宇宙、不了解自我,到逐步有所了解、最后更广泛地了解,是这么一个过程。现在西方的量子力学已经非常清楚,你查一些科学资料就知道,我们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只从六个信息口接受,就是我们所谓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看到什么了,我听到什么了,我闻到了什么,我吃到了什么,我摸到了什么,我感觉到了什么,综合之后我判断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就是这样。但是这个只占宇宙的4%,现在数据已经非常清楚了,有人说 4%有人说 5%,不会超过这个数字。我们量子力学已经知道,有另外的将近百分之二十多叫暗物质。我们知道它存在,但是我们今日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测到它。除了这百分之二十多的暗物质之外,还有百分之五十几六十几的是叫暗能量,而暗能量是怎么运作的,科学家就完全解决不了这个课题了。但是我们知道,2500 年前的位王子他已经证悟了所有物质在宇宙中在无量的银河系的之间的关系什么,人的每一个细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他都有分析。我们用今天的科学知识简单地推理,就可以知道我们为什么只知道 4%,你现在拿了个电脑在我面前,我们谈话结束,你可以储存,同时发给北京发给上海发给美国,大家都会收到,那中间的这个信号我们并没有看到和摸到,我们六个信息口都没触碰到,但是这不代表这个能量不存在,我们相信它存在,你也相信,是吧,只是我们肉体的感官碰触不到这种物质。以前我们总喜欢说眼见为实,大家都觉得这句话是真理,到今天你仔细想想,你会认为眼见为实是真理吗?所以,我们的认知都处于一个从不了解宇宙、不了解自我,到逐步有所了解的过程当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知道宇宙的真相,,但是恰恰是他很认真很努力地去寻找,最后他了解了真相,而我们都有这个潜能,但是我们没重视,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启我们的无限的云计算,去发挥它的功能。所以探索宇宙并不是往外看,应该往里看,等你把里面的都看透了的时候,其实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



想死没那么容易



仲伟志搜神记:很多人是在遭遇了什么重大挫折或者精神后走向的,但我知道你并非如此,我当年的同事程明霞采访你时,你说过,当时其实就是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就钻进去研究进去之后发现这里头的东西真是太多了。不过,你的确曾经非常接近过死亡,是吧?


李连杰:我面临过几次死亡,其中一次就是印尼海啸的时候,我说过很多次了。海啸一下两下三下就到了我的嘴巴,我扛着我四岁的女儿,保姆带着一岁的女儿被海水冲走了,好在是因为我有点名,有几个当地的服务员想跟我照相,跟在后面不敢过来,看见我女儿给冲走了,他们第一时间把她救了。这个是 2004 年,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死亡威胁。还有一次是 2005 年,我拍完《霍元甲》去亚青寺学习,那地方比较高,我以前去过很多次,都没事,但那次去之前,我拍《霍元甲》从一个三四米高的地方摔到到草地上,没断胳膊断腿,但是身体里头有一些内伤我可能不知道,所以到了那么高的地方,就有高山反应。我的经验告诉我,我以前来过我没问题,我就去打坐禅修,调整呼吸,一般问题通过打坐调整呼吸可以扳过来,结果到了第五天夜里的时候就不行了,开始大小便失禁了,后来呼吸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最后气息只能到了胸口,我直觉上是如果再弱下去,我就交代在这里了。那个死亡经历是慢慢地、慢慢地体验,那个比较恐怖,海啸来了可能一下子就过去了,因为那是你没有预知的,等你明白过来才是意识到,哦,刚才我差一点死。但亚青寺这个是慢慢感觉的。


很多人都有过濒死的经历,有了这种经历之后,如果你没有修行的经验的话,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个人重新面对生活的方式大不相同。你可以说,原来我控制不了生死,那我要那么多金钱名利干什么?所以尽可能地玩吧,尽可能地造吧,尽可能让自己该享受的时候享受吧,以前还有犹豫的,现在该干嘛干嘛吧。但因为我之前就有七年修行的一个积淀,所以感触到死亡的时候,会用心里准备好的东西去尽可能地调节这个状况。所以我就理论和实际结合了一下,就知道下面我最急迫的是什么。


其实我在 23 岁的时候就思考过拍一部电影叫《最后 48 小时》,就是说还有最后 48 小时,不同的人都在想什么,不同的人都在干什么。,,连警察都没了,你愿意去哪去哪。其实那就是一个思考。我莫名其妙 20 来岁就想拍这么个电影。死亡很多人都觉得很恐惧,很忌讳谈论死亡,认为这个话题根本就不吉利,但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感受:想死没那么容易。

 

我们所认知的死,就是硬件坏了,硬件坏了软件就走了。我们恐惧这个分开的状况,我们觉得可能不会有另一个硬件在等着我。但是软件是不灭的,你且不容易出那个六道轮回了,你且折腾呢,你说我这就想升了,没有那么容易,你就在游戏里,结束,从头开始,又结束,又开始。现代科技已经证明物质是不灭的,它只是在转换形式,所谓的这硬件死了,也不是死了,它只是开始转换形式。就是说它本来有这么多功能,后来不行了,不行了咱们就烧了,烧了就不存在吗?存在,还有骨灰呢,还有水分蒸发呢,再磨再磨,它就转换了元素,就回到它不同的元素而已。它是一个转换物质结构的过程,那所谓的生的软件,其实它也会被转换,转换成各种各样的依赖硬件软件产生的共知,但是没那么容易。



咱们现在拜长寿佛,是希望长寿,30 年后说不定我们要拜阎王爷,说让我快点死


 

仲伟志搜神记: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更大的精神世界问题的?


李连杰:其实 20 年前我就开始关注这些问题。2007 年创立壹基金的时候,做说服企业家的工作,我就说新中国的头 30 年比较注重精神世界,但我们的物质是相对缺乏,后来改革开放30 年我们比较注重物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又跟精神有点失衡,就像两根筷子老是拿一根,或者铁路只有一个轨。我说我们怎么样在未来 30 年共同努力,让精神和物质达到平衡。因为我们祖先说了,平衡在相对的世界里才舒服,极热的非洲我们不适应,极冷的天气我们也不适应,平衡是我们人类希望在我们了解的社会里可以生活的比较自在的一种状况。


这是当时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方向。但是近十年科技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科技的发展,将会造就一个极恐怖的、颠覆的时代。我们人的生活其实就是相对的生活,我们人就是由两种结构造成的,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两个东西,来使我们健康和快乐。物质世界上,随着国家这么大力度的推动,我们说基本上温饱解决了,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国家有精准扶贫,我想未来两年也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走向小康。物质世界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做儿童自闭症关怀,我就很遗憾地跟你说,我们努力了很多年,我们有 300 多家组织在下面,我们一直做努力,但是从我们做自闭症关怀,千分之三,做两年之后变成千分之六,再做几年变成千分之十四,最新的准确报告我也不是从卫生组织拿到的,从各个组织拿到的,大约已经进了百位数,百分之几了。自闭分两种,还有一种就是忧郁、狂躁,就是心理疾病,咱们这么说吧,心理疾病尤其是后天的心理疾病,正在急剧地膨胀。


我做了一个调查,曾经有一家很出名的国际学校,10 岁至 15 岁这个年龄段里头 30%在瞧心理医生。这个就是有意思的现象了,它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当物质不极度缺乏的时候,他面对的科技所提供的大量的信息,大量的东西完全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以为是精神不是物质,其实精神可以是物质,精神现在已经被证明是物质——大量的信息压到了一个人身上,而且不是八小时工作式的,那基本是十六个小时,你睡觉之前还会看看有没有微信、短信这个那个,你起床第一件事就说我今天还有什么事要做,大量的信息进入我们身体。最好笑的是我二十几年前就思考的这个课题,就是科技是什么?本来我们说科技是应当释放劳动力的,是帮助人类减少工作强度的,科技发达了,以前十个人干的事儿现在一台电脑就搞定了,我本来工作八小时,现在应该工作六个小时才对,现在好了,不但没有减了八个人,没有工作六个小时,我工作还从八个小时变成十五六个小时了,全天候工作了,这给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带来太大量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里你要细分的话一定是有有效信息和垃圾信息,和又不有效又不垃圾的乱七八糟的信息。你有电脑,他有手机,我们都知道太多烂信息它就死机了、卡住了,所以你要赶快清掉一些垃圾,倒掉一些信息,把它理顺了,电脑重新启动,手机又好用了。但是人呢?以前小孩子学习只是这么多课程,你学门外语,毕业已经是专业了,你学个开车也是专业了,你将来可以做司机可以做翻译,现在可能有八门课你都是必须学的,但是八门课跟工作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你学了四年的知识可能机器人四分钟就全学完了,你要靠这八门课可能找不到一个职业,所以全世界的年轻人所面对的压力是极大的,有生存压力,就会拼命获取信息,信息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并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如何清理这些垃圾,以及如何把有效的信息储存起来,让它发挥更大化的价值。


另外,我们曾经有过物质贫乏的时代,所以温饱解决了我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当社会有 3 亿到4 亿人口的中产阶级,你会发现他们也没见得比以前更开心,或者说他们更开心的时间是更短,反而是比以前压力更大,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心理疾病将会是人类面对的非常大的问题。


为了方便理解,我现在经常会这样说,身体是硬件,思想是软件。西方研究这个硬件是很深入的,每天会流掉多少热能,多余的就是脂肪。所以我要卡路里多少,出汗多少,维他命多少,这一系列都是在强调硬件,西方是比较关注硬件的。而东方不管是佛家道家,包括瑜伽也就是印度教,都比较偏重软件,更注意软件的提升和优化。所以西方走到现在科技、数学、量子这些与硬件有关的领域进步非常快,它在心理学这方面,一百年来没有任何突破和进步,也就是说,软件方面没有太大进展。


我个人认为这个软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共识,认为心理疾病将会是人类头三名的最大杀手,在未来的 10  20 年,最大杀手可能就不是癌症这些了,因为这些都可以随着科技被突破,对吧。随着医学的进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类的腿坏了换个腿,胳膊坏了换个胳膊,坏一件换一件,那么你的寿命就可以延续,因为硬件是可以被组装的,是可以复制的,现在就有机器手臂,残疾人安了机器手臂,那力量无穷了,奥运冠军的重量都可以举。这些都可以想象得到。那么当我们的寿命到了 150 岁,到了 200 岁,我们将会面对什么问题?我们只关注到机器人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控制机器人、我们将来如何相处等等问题,但是当我到那个状况下,这个七情六欲是否能延续?我住在那里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很开心?并没有太多人研究。

 

所以,前两天在西藏,我曾经很大胆地跟大家开玩笑,我说咱们现在拜长寿佛,是希望长寿,我说 30 年后说不定我们要拜阎王爷,说让我快点死吧。哈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