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你看的书暴露了你的社会阶层

你看的书暴露了你的社会阶层

<春风十里,30万图书5折封顶,请移步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你看的书暴露了你的社会阶层

作者|雾满拦

1

大家还记得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在一棵树下读书的情景吗?读至精彩处,映照着姹紫嫣红的满树春风,加之美人在畔,好不舒意?

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01、《理想国》柏拉图

02、

0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0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0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0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0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0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09、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这篇微信评述说: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


这个评价或有道理,但换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2


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


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这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基度山伯爵》、《九三年》、《飘》、《傲慢与偏见》、《简爱》、《1984》等书就会被翻出来。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


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


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建体系,再传承,以待来者。即使要做到这一步,也需要先行对思维认知有个思考,这个思考又称为元认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如何有序组列的过程。


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没那么夸张。


但老实说,阅读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这么远。


如果你肯硬起头皮,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3


如果一个孩子,大学稀哩糊涂走一圈,最后居然不喜欢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远的不说,近的有复旦学生毒杀自己的室友,美国那边还有一群留学的中国小女孩,因为凌辱自己的同胞被判了重罪。这些事,就是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读了半天书,也未能消弥心中的暴戾之气,说到底就是读书量太少,还没完成文明教化——文化文化,就是消除野蛮愚昧的文明教化的意思——仍然停留在原始人的野蛮生长状态中。


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阅读的第一个层次——通读流行娱乐小说——的境界,虽然不能说他们不是文明人,但大家确实需要再努点力。


但人这东西矫情的狠,不读书吧,处于质胜文则野蛮的阶段。这个流行娱乐小说一读,又会矫枉过正,误入文胜质则史的误区。


4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


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


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


如果他们不加大阅读量,迅速形成新阅读敏感点,进入第二阶段的话,他们有可能成为老文青。


而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


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但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


这些毛病,一旦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自然消失了。


5


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开始阅读传统经典小说,由于这类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


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


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也就是鸡汤文大谈特谈的,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什么的。


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丈夫,听话的好员工,但这个丈夫是窝囊的,这个员工是没有创意的。


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


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


因为有第三个阶段,在等待着他们。


6


进入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史哲领域。


这个阶段的人,是非常高雅的,非常有品味的。


他们都是钻石王老五,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思想,有能力,高智商,会赚钱——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忧心忡忡,老是有种大祸临头的危机感。


中产阶段的危机感,可以归结为政经问题,但本质是他们思维的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拓展不足。


这一层次的人,思维深度就是网络上最经常说起的富人思维,遇事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且是看长远的价值。所以他们又可以称为价值型,长线思考型。看问题更注重规则,比普通人多看出几百码的距离。


在思维广度上,这类人注重的不是自我,也不局限于周边。他们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往往充满智慧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


但这还不够。


中产王老五们的心灵压力,只有在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时,才会解除警报。


7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进入思想领域。


这类人的思考,已经不再停留于狭隘的利益或是价值,更多的注重延展性,注重现实的可操作性。


这种注重,源自于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了空前拓展。


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深度,不是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一个规则是否公正,而是是否具有持久性。


有关这个持久性,或可持续性,来源于他们的思维广度。这时候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社会公正,也不是什么肤浅的道德评述,而是针对人性本身——许多你以为好的东西,未必符合人性,这些东西就不会获得存在依据,更不可能持久。相反,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却是人性的天然流露,这时候你对道德的观感,也与此前大为不同。


说过了,危机感的警报,只有在这层次才会解除。但这时候的生活也是乏味的,沉重的,甚至有着种苦行僧的悲情。


就是一个累字。


乐趣,只有在下一个阶段,才会获得。


8


进入阅读的第五个层次,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再也不会遭遇人生难题。


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高晓松所说的,诗和远方。


不到这一层次的人,也未必就没诗,未必去不了远方。


但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个笑话了。一只苍蝇,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但它没什么可以炫耀的,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


有位在美国的女士,网名人生如诗,她在自己的博文里写道:


我的一个同学来美国八年了,他的英语还是没有什么长进,白天在一个台湾人开的工厂工作,晚上回家跟老婆讲中文,看中文电视。所以他俩根本没法说话。最后只能看电视。人虽然来到了美国,但从没走出中国人的圈子。讲中国话,吃中国饭,接触的都是中国人。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内曾经是英语老师。但来到美国十几年,一直在中国餐馆工作,后来把英语全忘了。


没有思想的人,走出再远,其实还在起点。


一旦拥有了思想,也就有了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这时候在你的视野里,不确定的人性也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偶然片断。唯其在这种时候,才有可能生出悲悯之心,才能解脱自我或外部环境强加于你的、所有束缚与羁拌。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精神的、与现实物质的多重自由。


9


这是我们从阅读的角度,剖析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但如前所述,即使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也未必就肯定是个质胜文的野蛮人。现实是本最好的教材,能够让人迅速成熟。许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也能够达到思维的第三层,甚至第四层。


——需要说明的是理工科的孩子,如果学理工而没有思想,最多不过是个低端的技工。无法进入创造的自由领域。


如果你希望走得更远些,读书绝对是个讨巧的法子。因为图书是人类智慧凝缩的精华,是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最简捷径。


为了更好的说清楚本文的观点,我们把阅读的五个层次,及其所对应的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进阶,做张简单的图表。




10


最后给大家留道习题:


说罗素,英国的大哲学家。


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


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


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


罗素哈哈大笑起来,曰: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


——现在请回答,罗素的这句话,在思维的深度及广度的哪一层?老太太的责问,又在哪一层?


你的答案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考。

-END-

作者:雾满拦江,通俗写史,幽默谈人性,知名作家、“心学讲武堂”创始人雾满拦江再续新媒体阅读神话。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粉丝超过300W,单篇平均阅读量10W 。超过百万次赞赏,3亿次点赞,千万人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所著书《我不过低配的人生》

长按二维码试读购取

俞敏洪、罗振宇联合推荐!

本书是作者首部阐述人生智慧的作品,也是作者对这个时代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内容涉及人性、思维、情商、教养等主题。

每个迷茫期的年轻人在人生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作者敞开心扉,嬉笑怒骂,畅谈人生,为当下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独到的看问题的角度,给予他们在做事方法、处世技巧、情绪管理等方面更多的开解和启悟,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帮助他们在这个复杂而充满残酷竞争的世界里,更好地破局,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

书中摘录:

从人性角度,看人心冷漠现象

(01)

朋友圈里,在转柴静的一篇文章:《当一个人被诬陷之后》。

内容说,有个女孩,离家出走,跑到了火车站。遇到坏人,被坏人控制。坏人找女孩的校长,让校长担保给他贷款。校长拒绝,坏人怒了。

坏人强迫女孩诬告校长,并威胁说:敢不听话,就把你扔海里喂鱼!

女孩真的这么做了,于是校长被拘留了42 天,后因证据不足,放了,但也丢了工作。

此后校长花了14 年的时间,替自己洗白冤屈。

在这个过程中,陷害他的坏人、诬告他的女孩、抓他的警察,都不吭一声。

后来柴静见到已经做了妈妈的女孩,询问当年旧事。女孩说:当初我年龄小不懂事,给他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希望他以后幸福。

——但校长不肯原谅他的学生,说:十几年来,她只需要写一封信来,

就可以澄清一切,你十几岁不知道这事的轻重,二十多岁还不知道吗?

警察早就忘了校长的模样,对此无动于衷。

陷害校长的坏人变老了,满脸的阴鸷,没有伤感,也没有悔恨,更没有对校长的丝毫歉意。

整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冷漠。

(02)

女演员孙菲菲自曝,她在拍戏时遭到剧组人员殴打,一拳打在脸上,把她打倒,爬起来又一拳打倒,再爬起来再打倒。

她的女助理是个小姑娘,赶紧拍照取证,也被打倒在地,然后三个大汉并排坐在她身上……

她要报案,要找证人。可是在场的人,全都慢慢摇头:不知道,没有看见……

事件现场,所有人保持沉默。

这就叫沉默的大多数。

对此,孙菲菲困惑地说:我发现联系到的每一个人都说“不知道”,他们可都是当时的目击证人啊!而且我们相处得也很好,为什么都不说呢?

是呀,大家为什么不说呢?

(03)

我们是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知情者、围观者。

许多人都遇到过,当我们需要现场的人出来说句话,听到的往往是沉默。当我们请求目击者说出他们所看到的,得到的回答,只有摇头,摇头,再摇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何止是目击者,校长被诬事件中,抓他的警察忘却了这件事,诬告他的女孩十几年不发一言,陷害他的坏人,对他的遭遇更是无感。

——但其实,我们所遭遇的,并非是人心冷漠,而是对人性的隔膜与无知。

(04)

对人性太过于缺乏了解,就会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对人性的疏离,让我们在群体规则上裹足不前。当我们想帮助别人时,发现缺乏一个支持我们的环境。而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又会遭遇大面积的沉默。

——简单说,此两起事件及我们的日常,所遭遇的不是人心冷漠,而是人性中那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阴寒:

恐惧!

——你掌握了一个人心中的恐惧,你就主宰了这个人!

(05)

小时候,看美国电影,影片中的主角,非常厉害。

可是,当影片中主人公吃饭时,会严肃地坐下来,祈祷说:主啊,感谢你给我勇气,让我战胜恐惧……

看到这里,我当时笑场。

因为我看不懂主人公的心里,有什么恐惧。

再长大,看到有孩子欢天喜地地在路边玩,突然有成年人板着脸,走过去,用非常可怕的声音说:小孩,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这时候孩子的脸上,会现出极度的震惊,极度的恐惧。

看到孩子脸上的恐惧,成年人兴奋莫名,以更加可怕的声音说:你爸爸妈妈要把你丢给要饭的,让你端个饭碗去讨饭。

孩子顿时心理崩溃,哭号着去追赶自己的父母。而成年人则沉浸在欺凌幼童的快感中,亢奋到了无以复加。

——这种惊恐,从此定格于孩子生命的记忆中。等孩子长大,早已淡忘了此类事件,但恐惧一直在,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让我们于睡梦中瑟瑟发抖,惶恐不安。

喜欢恐吓孩子的人,莫不是智力低下。他们在同龄人面前受到了太多挫折,转而欺凌孩子,寻找心理平衡。他们毁坏了孩子的心,却对自己的恶劣,一无所知。

甚至有些不懂教育子女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施以恐吓……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移步书中寻找。

往期精彩回顾

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

出身寒门,有一条路可以通往高贵

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史,这套《哈佛中国史》显然技高一筹


点击【阅读原文】春风十里30万种图书5折封顶,限时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