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我为什么看了一百遍《甄嬛传》

我为什么看了一百遍《甄嬛传》

我本想用《我为什么看了三遍<甄嬛传>》这个题目。
 
“三”在文言里是个虚数,是“多”的意思。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等。因为,实际上我可能不止看过一百遍,所以,我想用“多”来表达。可“三”这个数看起来一点不震撼,哎,古人好低调。
 
我也想过用《我为什么看了一万遍<甄嬛传>》这个题目。
 
事实上,可能很少有事物超过“万”,但古诗里铺天盖地都是“万”,例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与人万里长相随”等等,就是诗人们想用一个夸张的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在我心中,我看《甄嬛传》的遍数,何止万啊!不过这个数字看起来太玄乎,哎,古人真浮夸。
 
我还是老老实实用“百”吧。
 
那么,我为什么看了那么多遍呢?
 
因为是孙俪的迷妹?我只迷玄彬。
因为华美绮丽的服饰?我是素雅棉麻风好伐。
因为女人间斗法的剧情?额,和谐,注意和谐。
 
不卖关子了,一句话,因为诗。
 
我承认,《甄嬛传》里的诗都非作者原创,这一点,无法与她所致敬的《红楼梦》相比。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曹雪芹,当然也不会有第二部《红楼梦》。不过,跟其他古装电视剧为了假装有文化动辄就拿李、杜、白的名篇来拉郎配相比,《甄嬛传》里用诗之考究,就不知道要甩他们多少条街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我估计与“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相比,这句诗就是路人甲一般地存在。
 
它出现在第五集。
 
余氏这个no zuo no die的标志性人物,在除夕夜看到了倚梅园里发生的一切。然后借着偷听来的“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诗,把茶碗儿端到了皇上跟前。
 
皇上在得了这个美人后,迫不及待把她带入寝殿,边走边说“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句词用到这到底如何好?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一句出自北宋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一生清高,常以梅花自诩,不与群芳争艳。
 
四郎想做皇帝。关于四皇子胤禛与九子夺嫡的故事不用我多说,大家都门儿清。但四郎也多次表达过做皇帝累,累于朝政,也累于后宫。、不是因为皇嗣、不是因为太后之命而在倚梅园偶得一位颇通诗书的美人时,吟一句看淡江山,只求梅花,也是理所应当真性情。皇帝,也有疏狂的一面。这也是后来嬛嬛能够喜欢上皇上的原因。
 
这句词也暴露了余氏是个冒牌货,只是皇上没看出来,或者,没打算看出来。
 
四郎吟着这句词走了,这分明是示意余氏跟过去,“梅花”在这里指的就是她这位刚得的美人。可余氏哪里懂这个,愣头愣脑戳在那,让观众看了不禁骂她一句傻帽。
 
这句词还联系着老十七。
 
老十七是什么人?老十七是比皇上情真的人。在这里就可见一斑。
 
老十七从余氏的气质里发现这女子应该不是除夕夜倚梅园的那一位。但他不拆穿。皇上走后,老十七对余氏说:“姑娘不懂这诗吗?这是李白的诗。皇上喜欢李白的诗。”一句话,验出了余氏的真伪。摇头憾之之余,还为苏培盛指点了迷津。
 
皇上睡一个人是因为性,老十七睡一个人是因为情。
 
皇上,老十七,余氏,各自是个什么样的人,全在这一句词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说实话,当皇上问眉儿为什么喜欢菊花,而她用这句诗回答皇上时,我就知道她说什么也活不到结局。
 
不是因为这句诗里有个“死”字。
 
这要从《甄嬛传》的主题和这首诗的情感核心说起。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大宋决不向元朝俯首的凛然气节。“香”,喻指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沈眉庄心中的大宋无疑就是两个字——爱情。爱情跟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东西一样,没有的时候,无所谓,一旦有过,便离不开了。当她深深地爱上了皇上,又发现了皇上对她并没有爱情时,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就成了她毕生的功课。然后,她的悲剧就来了。
 
这就说到了《甄嬛传》的主题。
 
《甄嬛传》里,除了玉娆和阿慎,都是悲剧人物。皇上的真爱死了,余下的嫔妃各怀心腹事,没人真心爱他;嬛嬛爱老十七,老十七爱嬛嬛,结果呢,一个早死宫中,一个老死宫中;浣碧爱老十七,也嫁给了老十七,但她没得到过爱;宁嫔,用惨烈的死告慰爱情;崔槿汐与苏培盛,一地唏嘘;华妃,被假装的爱骗了一辈子;皇后,她最惨,别人虽没有得到爱情,起码付出过爱情,她到死都不知爱情为何物。
 
因此,沈眉庄也不会得到爱情。这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叫封建,对,《甄嬛传》的主题就是反封建。没有一场革命不牺牲。沈眉庄在存菊堂前高呼爱情至上时,那样子像极了碉堡下的,他们都是革命的牺牲者。郑思肖誓言“何曾吹落北风中”,南宋还是倒在了蒙古人的铁蹄下,沈眉庄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这句诗注定了沈眉庄的性情,性情又注定了她的命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打赌,嬛嬛真正爱上老十七是在那一次。眉庄因假孕一事被禁足,嬛嬛玩一招瞒天过海+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去看好姐妹,开溜时却险些被侍卫看见,还好,遇到了老十七。两人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然后,就相爱了。我像只鱼儿在荷塘,等你宛在水中央。
 
是的,是命运的安排也好,是鬼迷了心窍也好,反正他俩,就跟这句诗出处里的主人公一样,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这一句,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一个与生死有关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因梦见情人,情陷相思而死,又因在冥冥中向情人求救而生,一切都归结为一个巧字。
 
巧。虽然嬛嬛去看眉庄时盛宠优渥,但看见眉庄那凄凄惨惨戚戚的样子,难免不由彼及此。红颜未老恩先断,爱情在帝王身上便不是爱情。就那么巧,老十七出现了,又是那么巧,老十七是她喜欢的样子。老十七也是一样,那么巧,他那晚就留在了宫中,又是那么巧,他在湖心的小船里玩浪漫。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爱情就来了。
 
这句诗还有下半句,“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老十七为嬛嬛而死,嬛嬛为老十七而生,都是情之至也。
 
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向阳花
 
熹妃产下龙凤胎。公主阿哥的满月与嬛嬛的册封礼在同一天,设宴庆贺,老十七没到场。回到自家宫里,主仆几人归置贺礼,有三件入了槿汐的法眼。竹骨扇,僻毒筷,还有老十七送的珊瑚手钏。嬛嬛看着这手钏,吟了这句诗。
 
这句诗放到戏里,多多少少有点冒险。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写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诗。顺治帝,四郎的爷爷。还好,当时宫里都是自己人。这要是传出去,不知道皇后那边要起什么幺蛾子了。
 
说到吴伟业,这个名字可能不熟,但有一句诗一定熟得透透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吴伟业的《圆圆曲》,写吴三桂和陈圆圆的。顺便再曝个料,还有研究称,他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嬛嬛念这句诗,吟出了她与老十七之间的心有灵犀。这句诗的意思是:美丽的珊瑚,捧在掌上无限怜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它迟早会被移到更高的宫殿里,养作向阳的花朵,成为他人的宠物。
 
嬛嬛就是老十七的玉树珊瑚。他的痛,她懂;她的痛,谁懂?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哦NO,串了串了。你还记得两人在湖心小船里聊天那次吗?老十七用西施比拟嬛嬛,嬛嬛嗔怒。她说范蠡将心爱之人西施奉于吴王,是何等薄情,想来日后重游太湖,也不复从前少女情怀了。

谁知一语成谶,造化弄人。 
 
总有人跟我说,《甄嬛传》的书比电视剧好看。我不这么认为。同是一出戏,有什么好比的。就像我,是写字的时候好看,还是讲课的时候还看?有什么好比的,都辣么美。
 
如果真要比,我只说一句话。小说《甄嬛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只是沧海一粟,但电视剧《甄嬛传》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是一座丰碑。
 








子聿 |  一个不太着调但非常靠谱的语文老师。

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写作的梦。

偶尔文艺,偶尔逗比,偶尔毒舌,你别介意……





长按二维码关注丑文
感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