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不再寂寞的天柱山

不再寂寞的天柱山

高中时期受同学余津京之托写的,后来发给了我师爹郑炎贵先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师范大学研究员)看过,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存在有不足,可惜此后一直不曾当面讨教,他日得空,一定再找老先生去问问,希望在写作上能真正得以提高。现在回过头看当时写的东西,只觉得好稚嫩啊。

作家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写有一篇散文,名字叫做《寂寞天柱山》。其中讲到天柱山游客稀少,显得清寂。余先生游览天柱山是在多年以前,当时的天柱山景况确如他所言。可是如今,天柱山的游客大增,她已不再寂寞了。其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余先生文章中所不认同的交通因素的改善。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现代人爱探险,天柱山有险可供人探,加之交通便利了,自是可以吸引游客了。正因此,高中地理课本会在先前版本所言的“交通不便,游人稀少”后补上“近年来,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游客大大增加”的话。

但若只是有便捷的交通而无丰富的旅游资源,想发展旅游是不可能的。旅游业是天柱山所在的潜山县的支柱性产业,天柱山更是潜山旅游业的承重墙,倘若没些个自然和人文风光哪能如此?

天柱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特征,主峰天柱峰一峰突出,直插云霄,峰顶石平如盘,中耸石柱,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诗仙李白盛情赞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即是天柱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也不禁夸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借用范仲淹的话讲:“前人之述备矣”,我也就没必要画蛇添足了。当年徐霞客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可就是没来过天柱山,倘若其泉下有知,我想“毕生好做名山游”的他定当是后悔万分。如今交通便利,讯息畅达,掩在深闺人不识的天柱山,已经开始掀去其神秘的面纱,将她的天姿国色微露一二,就已经令人惊艳难忘了。天柱山的自然美需要你亲自来感受,只有人如潮织,天赐秀色的天柱山才能充分展现其无边的魅力。

天柱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非一句两句能说得尽的。天柱山曾称皖山,安徽省简称“皖”即与此相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山有“五岳”的说法,但这“南岳”的名号最早可是天柱山的。公元前106年,汉武帝 刘彻 临天柱山封号“南岳”,《史记·封禅书》载“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至隋代时因疆土扩张才改成了衡山,不然金庸先生写《笑傲江湖》时也许还会出现天柱派呢。

天柱山还与佛道二教有密切关联,唐宋时天柱山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的说法。佛道二教曾在此有过直接交锋,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宝志和尚与云游道士白鹤道人都爱天柱山景色奇绝,二人为争夺此圣地,决定在此斗法,结果各显神通,平分秋色。其中宝志和尚在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被宋太宗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谥号为“志公”。据《花朝生笔记》所言,我们熟知的济公就是以宝志和尚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再者二祖三祖皆曾在此往来驻锡,三祖禅寺(全称“三祖山谷千元禅寺”)即为东土禅宗三代传人僧璨归化之地,迄今已逾1500年,宋代诗人张同之在一方石刻中题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足见三祖禅寺地位之高。道教将天柱山列为第14 洞天 57福地乃司命真君之所在。现今仍有当年白鹤道人所建真源宫遗址保存。相比之下,三祖禅寺的访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而真源宫则如同白乐天笔下年纪大了些时的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还好山上有中国丹鼎派道术创始人左慈在山中炼丹修道留下的炼丹房等遗址,雨后乍晴的早晨,有云雾飘忽,浓淡不定,聚散无常,断续有时,若丹炉燃香,苍烟飘渺,有诗赞曰:“火冷丹炉烟未息,至今仙迹余名山。”这便是名列潜阳十景的丹灶青烟,算是为道家在天柱山争回面子吧。

天柱山有不少古洞,除却号称花岗岩洞第一秘府的神秘谷(道家称之为“司玄洞府”)为天造之物,还有一处人文之谷不得不提,它便是石牛古洞,关于其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般采纳的说法是因其有大石如牛眠而得名。内有唐宋明清石刻百余处,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楷隶篆行草五体俱全。余秋雨先生不想掉书袋,我还是想舍了名声抄录一首:

王安石: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既然提到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那就顺便提一下其失误处,余先生《寂寞天柱山》中讲道:“天柱山一直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因此我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其实是余先生查得不仔细了,天柱山是有山志的,作者就是天柱山麓的景中中学(今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前身)第二任校长乌以风,1984年,该书由安徽省教育出版社出版。

前文已经讲到,天柱山是被冷落过的。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但好酒也怕巷子深,这就需要有人去宣传,今天游客赏到美景,当地人得到经济实惠,不能忘了这些默默奉献者。刚刚所提到的乌以风先生从1933年起就开始考察、研究 天柱山 。他攀登 天柱山 数百次,总结出天柱山集“雄奇灵秀”于一身的风景特点。为编写《天柱山志》,多次实地考察,多方搜集、考证资料,辛勤耕耘18年,“反右”前夕,他将志稿交友人刻印,不料被人掠去。他得知消息后若晴天霹雳,不禁泪流满面。在度过牢狱之苦归家后,他检点书籍,发现尚存部分山志资料。为了“为名山留一信史”,他晚年又重新伏案疾书。又经过数年的耕耘,终于写成《 天柱山 志》第二稿听了这故事,颇有明朝人谈迁写《国榷》的感觉。所以对于天柱山的开发,乌以风先生可谓居功至伟。
    
现今的天柱山,慕名而来者不可胜数。一大批学者,政治家纷至沓来,我的母校野寨中学更是把攀登天柱山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当年之繁盛景象似乎又要呈现。著名佛学家赵朴初手书:古南岳——天柱山。著名作家王蒙来此采风后,题书:天柱通神!:皖国古都,黄梅之乡。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延科题赞:天柱山,通往神奇的地方!是啊,天柱山自然景观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灿烂文化亦是难得,用神奇二字来形容她并不为过。

这个让李白魂牵梦绕的,神奇美丽的天柱山,你舍得让她寂寞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