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视听 有了历史顾问的《芈月传》为何还是错误频出?

视听 有了历史顾问的《芈月传》为何还是错误频出?




整理 | 国历君

以历史人物宣太后为原型的《芈月传》自播出之日起,便收获了超高的收视率与板砖。且不说本剧是曾创下高口碑的《甄嬛传》的原班人马,单单片头那个赫然出现的“历史顾问王子今”,就足以增加观众对这场历史传奇盛宴的期待值。历史类文艺作品,可以说成也历史,毁也历史。既然想借着历史人物的传奇事迹吸引眼球,那就做好接砖的准备吧。


01
错 错 错

必须澄清的历史错误


《芈月传》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文艺作品,为保证更好的戏剧效果,创作团队进行艺术加工在情理之中。那为什么观众与学者还会频频不断的指错吐槽呢?原因很简单,你用文艺作品丰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物生平与吃饭穿衣的真实情况。总之,影视剧或可作为认识历史的敲门砖,但绝对不是教科书。


到目前为止,从观众到历史学者,都挑出了哪些错误呢?


1
芈月与黄歇是青梅竹马?


宣太后生年不详,卒年是公元前265年。春申君黄歇生卒年是公元前314年至前238年。根据推测,芈月当上太后时,黄歇还不到10岁,所以怎么可能相恋,还青梅竹马?


《芈月传》整体的一大看点就是主人公的三段爱情。当前剧情,芈月与黄歇的青梅竹马恋已经开始了。由“初恋专业户”黄轩饰演的黄歇,从小和芈月一起长大,说尽了各种温柔情话,可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在一起过。


有关历史学家在受访时表示,关于芈月的早年经历,历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据推算,真实的芈月和黄歇有着不小的年龄差。“公元前306年芈八子成为太后,她当时大概是30岁,春申君是公元前314年出生,比芈月要小20岁左右。”也就是说,芈月都当上了太后,黄歇还不到10岁。


在历史上,芈月是秦昭襄王的母亲,而春申君即黄歇是战国末期秦国独大、众国抗秦状态下出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二十余年。虽说,芈太后与春申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都还是楚人,但编造出这么一段“忘年之恋”却也有罔顾历史之嫌。


2
服饰色彩艳俗、装扮细节有错


作为古装戏,道具服装一直都是一大看点,但《芈月传》的部分道具却被网友盯上了。


各种艳俗颜色的羽毛,从小公主到妃嫔,甚至是占星师身上都有,网友称这就是某宝同款。还有剧中女子的服饰过于五颜六色,当画面中女子较多时,颜色基本接近赤橙黄绿青蓝紫,部分网友表示“虽然战国时期秦国尚黑,霸气内敛,楚国尚红,灵秀鲜艳,但具体到人物的服装还是过于艳丽,,而不是穿金戴银;衣服的质地也太过现代,没有秦朝时期的棉麻感。”




据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已经纳入了礼制。从这一点来说,身居高阶之人绝非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的。剧中看到的那些“大红大紫”色彩斑斓的颜色并不是贵族的选择,出现在王公贵族身上也是有误的。


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指出,剧中冕服少了“十二章纹”,不合规矩。上古时期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因此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彩。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依次递减。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但《芈月传》中,没见到十二章纹。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3
魏晋高鬓穿越回战国


春秋时期贵族妇女发髻与孙俪饰演的芈月发型


《芈月传》在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不符合时代特点。“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高髻并不普遍,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说飞天髻、随云髻等。有的发髻高约一尺。”比如盘桓髻形制为梳綰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装,如树木郁郁葱葱状。黄强表示,《芈月传》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过来不妥。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秦代以降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剧中姜宏波饰演的楚威后梳着高发髻,孙俪饰演的芈月当上秦宣太后以后也有不少高发髻的造型。虽然这种发型出现在此处比较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但是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到反映战国至秦代时期的电视剧中,也会产生一定误导。


此外,珠翠、点翠等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宋代皇后有凤冠,明清更盛。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


4
吃食错误防不胜防


网友在食物上的挑刺儿未见得准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故事设定的先秦时期,不少日后常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大都并未出现。


相对于穿戴,食物则是历史剧中乌龙高发的所在。


“包子馒头不是诸葛亮擒孟荻之后才有的产物吗?如果是桂花糕,那用的大米,那会儿还长在东南亚,没有传入我国,楚王宫却在这会就做起了桂花糕!”人红是非多,剧红也不少,除开服饰与发型,《芈月传》中的美食也引来网友们的找茬。网友在食物上的挑刺儿未见得准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故事设定的先秦时期,不少日后常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大都并未出现。


“逢吃就出错,导演你来解释解释”,网络博主“八只娱记”等账号更是事无巨细地翻出剧中孙俪使用铁锅、喝绿豆汤制作煎炸物等画面的截图。按照历史记载,绿豆原产自印度,直到北宋时期才传入中国,而铁锅也是宋朝时期才被发明,这些与《芈月传》故事设定的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相差近千年。此外,故事里陆续出现的泡茶待客等画面也与历史记载不符,茶叶直到唐朝才出现在王公贵族的桌上。



更甚的是,观众连楚王和郑袖在房中逗趣时,桌上的小吃拼盘都没有放过,直言萝卜丝这个点缀也是有故事的。据史料记载这个是13世纪才引进中国,然而在公元前就已经吃上胡萝卜的楚王,也是太有创意。还有那绿色的葱花,要知葱是唐宋时期才引入的。


5
多处史实有出入


以下是观众对剧中出现的史实出入提出的质疑,历史顾问王子今与导演郑晓龙是这么解释。


质疑一:商鞅被车裂是死后处刑,而非剧中展示的生前受刑。

  

王子今:这两种说法史书均有记载。早年的记载如《韩非子》、《战国策》均为“车裂”。《史记》中有两种说法,《秦本纪》为“车裂”,《商君列传》为“杀之,车裂以徇”。《资治通鉴》采用了后一种说法。

  

质疑二:商鞅被车裂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则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现剧中屈原谈论商鞅之死的情节。

  

王子今:其实当初剧本阶段编剧已经预想到未来会遭遇质疑。作为历史学者,当然希望剧作按照历史真实来演绎,但是为了戏剧性需要对历史细节进行变通、虚构、加工处理,“可以理解”。

  

郑晓龙:网友采用的是郭沫若的说法,而目前《芈月传》所采用的则是部分历史学家的另一种考证。

  

质疑三:楚怀王时期,莒姬留给月儿的信居然是写在纸上的。还有,饭桌上出现了煎鱼……(煎这种烹饪手法应该是最近几百年的事了)

  

郑晓龙:那其实是观众没有看清楚。在该剧审查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用的是绢,像纸而已。

  

质疑四:服饰造型与时代严重不符:《芈月传》的故事被设定在战国时期,电视画面整体的色调方面,剧组采用的思路是“秦国尚黑,霸气内敛;楚国尚红,灵秀鲜艳”。这种设定虽说从视觉大方向上看没问题,但具体到人物的服装还是过于艳丽。

  

郑晓龙:这恰恰是认真考证、研究过的主动选择。大多数电视观众,还是希望画面好看。

  

质疑五:今文古用的漏洞: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西汉;“才高八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用的比喻;“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现代汉语用法。

  

王子今:“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个很难说,这种民俗气味浓厚的表述方式,较早就有也不是没有可能。

  

除此之外的质疑,还有诸如:为夫人助产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观众指出是几十年后才被屈原写出来的《九歌东皇太一》;屈原活跃的年代,距离秦灭楚只有几十年时间,而芈八子嫁去秦国时离战国结束还有百余年,二者不是同时代。还有更较真的观众,专门找来了古代官员的官帽形制,指出剧中版本“过于超前”。


02
历史顾问

对影视剧史实错误怎么看?




王子今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秦汉史。专著有《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交通史稿》《权力的黑光:。除了《芈月传》,王子今还担任过电影《赤壁》、电视剧《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的相关顾问和信息咨询工作。


一个长久存在的疑问是,既然大多影视作品都聘请了历史顾问,为何各种史实争议还会层出不穷?王子今表示,身为学者,为影视剧做顾问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比如《赤壁》曾在剧组展示周瑜的服装造型,邀请专家来提意见;《汉武大帝》曾邀请他去讲课、审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如实提出修改意见,对最终的呈现方式并没有否决权。


身为《芈月传》顾问,他只是在剧本阶段审看剧本,在尽可能反映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剧中语言、对话、情节、器物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提示加以修改。虽然并未看过完成片,但王子今的感受是“剧组对历史问题是尊重和用心的,也努力想做好,只是今天的电视剧想要还原历史原貌,知识有误差在所难免”。

  

一般而言,史学家对于影视剧的“随意篡改”和“为我所用”一向是最深恶痛绝的。但是王子今的态度却平和得出人意料。他坦言,术业所在,对古装剧中的差错发现起来是最直接、最不满意的,这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史学家从来不看历史剧的原因所在。

  

王子今认为,众多历史题材的传统戏曲,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才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但它们对于后人的历史知识普及、精神传承、文化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中国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就从历史到史书到小说再到戏曲的情节变化中发现了著名的历史传播‘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所以今天对文艺作品中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宽容度。”


03
主创团队

对作品加工时是怎么考虑的?


1
主要文艺形象不宜太负面


史书记载,芈月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姬妾,却统治了秦国36年,与她在政坛威风齐名的是,其私生活,哪怕是老了被儿子夺了权,她照样在王宫里豢养男宠,临终还想把心爱的魏丑夫带去阴间殉葬。


郑晓龙说,没有按《史书》《战国策》里写的,把芈月描写成一个情感放荡的人,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她听政以后,把四分五裂的秦国变得统一,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如果她是价值观有重大的问题,一天到晚跟人睡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再者,郑晓龙认为芈月代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当中的封建阶级的代表,是新兴的阶层,是向上的、努力进取的阶级。“她一直坚持法制,坚持商鞅变法。她反对,有概念。怎么能把她写成、有很多情人、以色事人、达到上位目的人呢?”


另外,郑晓龙说也有审查的原因,“假如我这么写一个芈月,,审查能通过吗?门儿都没有!我们还是从正面,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写了她三段情感,每一段都是非常干净的,纯真的,非常感人的。”


2
文艺作品不是历史书


芈月传》中,芈月与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而按历史记载,芈月死于公元前265年,黄歇死于公元前238年,两人都在政坛纵横沉浮数十载,享年应差不太远,而按卒年算,两人应相差二三十岁,青梅竹马一块长大显然不可能。


郑晓龙坦言,把两人放一块是为了剧好看,“两个都是楚国人,把他们放一块,让大家至少对春申君是怎么回事有个了解,从普及历史知识来讲,有作用,要不然我宁愿编一个人得了。”


对这些与史实的差异,郑晓龙说他一点也不怕吐槽,也不会感觉困扰,“比如有人说我美化芈月,难道《雍正王朝》就没有美化雍正皇帝?


我们的定位是古装历史传奇剧,我还可以更传奇。这是文艺作品,不是史书,我一点也不困扰。鲁迅先生说了,文艺作品的人眼睛在这儿,胳膊在那儿,各个部分都是不同的地方找来的。”郑晓龙说他不上网,也不看评论,“这(有些言论)是不懂艺术,不懂创作。”


也有观众反映剧情推进得有些慢,尤其是一些镜头的使用,会有长时间的独白戏。对节奏慢的问题,郑晓龙并不认可,“电视台审片的、做宣传的,都看过这片子,觉得这个戏情感的浓度很大,是超过《甄嬛传》的。其实《甄嬛传》主要靠语言,这回《芈月传》更多靠情感,而且拍摄的电影化的程度比较高,可能就会觉得慢。”


3
色彩鲜艳是考古新发现


之前在央视播出的《大秦帝国》系列剧,让观众得以一窥先秦宫廷生活图景,但观众对其整体印象是色调灰暗。而在《芈月传》里,色彩亮丽了许多,被指有点偶像剧的味道。


郑晓龙坦言,《芈月传》有些服装上是做了一些加工,他说这些加工是有讲究的,“根据之前考古的发现,战国的服装都是非常暗的。这几年新考古成果发现当地除了棉没有,其他都有,丝绸和一些纺织品基本都有。所以我们的服装师、化妆师,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后,把色彩稍微弄得鲜亮了一些,艺术是有夸张的。”


但这种加工,郑晓龙说还是很好地照顾了史实,“比如服装造型上,楚国赏红,以红为主,包括大殿、外面的院落,都是红;秦国赏黑,燕人赏白,我们都做了划分。秦国的头饰以金为主,因为当时秦铸造的技术比较发达,楚国习惯用很多羽毛。美术和服装上,我们比原来的先秦戏色彩要亮很多。”郑晓龙说,这样做,一是以新的考古发现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观众也有要求。“太暗了连房间都没法布置。”这种讲究不仅仅是在服饰和造型上,还有礼仪的研究,以及动作戏的设计,“比如战争戏,我基本是按战场上写实的打法,不是秀,这个戏拍了148天,花了差不多将近三个亿。”

(本文综合整理自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等)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长按二维码赞赏一下吧!


人文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号:gjrwls)


订 阅 季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微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国历原创产品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