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


雷军:天道并非一定酬勤。勤奋是必要的,但只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小米创始人雷军给晨兴资本刘芹打了一个电话,问他:“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为什么投资能做得非常不错呢?”

他当时给了雷军一个答案,“我相信我极其的勤奋。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

他本来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结果他没想到,雷军给了他一个让人惊讶的反馈。这个答案就是:天道并非一定酬勤。

这个观点当时给了刘芹非常大的刺激。后来他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奋是必要的,但只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 01 -

许多人宁愿做“低效勤奋者”

也不愿意深度思考


以下这个故事,人们常常用来说明执行力的问题。


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 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李四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 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李四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去做同一件事。 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执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没有责任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有两个方面不如张三:一是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二是釆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人,却混得不行,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不愿深入思考,釆取低级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低效勤奋者”之所以不愿深入思考与釆取低级思考,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深度思考。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深度思考。


普通员工与卓越员工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


小老板与大老板之间的差别更在于深度思考。




- 02 -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深度思考,首先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牵着鼻子走;到了工作单位后,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本文开头故事中的李四就是这么一个人。


釆取这种被动的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既没有偷着懒,一样的累得像狗;又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我注意到那些学校中的一些学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在他们眼里,学校统一的学习计划与老师,只是其中之一的辅助途径。我见过一位高中学霸,高一就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就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有同事解释说,因为领导比我经验丰富。我就不服这个邪,于是,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我强迫自己重视并安心本职工作。


其次,在了解工作职责和部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较高目标、专业能力体系化学习计划与工作计划。


然后,自己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內外、行业內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思考。这个时候,关键是能够投入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与工作上。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在我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我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我的见解,都能走在领导的前面。这样不但使绩效明显提升,博得上司的赏识,而且自己也感到对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还心情舒畅,不像过去一样有压力了。



- 03 -

成长速度快慢取决于

你选择“高成长区”还是“低成长区”


我公司下面有个电话销售部门,不少销售人员业绩平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增长,而有一部分优秀销售人员,其业绩经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开始时管理层分析,认为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是因为电话打得不够多,不够勤奋。我后来调来现场统计数据与电话录音,一番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大多数人的电话量并不比优秀员工少,有的还超过了优秀员工。


那他们业绩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造成他们业绩差距的原因在打电话的潜客户名单上。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的作法:是一直使用公司提供的潜客户名单,日复一日从上班机械地按照话术打到下班,并且形成工作习惯,乐此不疲。业绩没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单不好。


而优秀销售人员的作法: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名单,开动脑筋,每天下班后对客户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对成单可能性大的潜客户多花时间并自己设计针对性强的话术;二是不依赖公司的名单,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开拓找新名单的渠道。


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是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


什么是“低成长区”?


“低成长区”: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学习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


不少将时间精力投入在这种“低成长区”的人们,看起来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奋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

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什么是“高成长区”?


“高成长区”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进、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升级!

上述案例中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他们之所以落后,因为不舍舒适区而滞留于“低成长区”。而那些绩效优秀的员工都是选择在“高成长区”奋斗与学习的人,因此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瓶颈不断突破,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绩效持续增长。



- 04 -

人生最大的思想误区:

认为战略短板可以用

战术的勤奋来弥补


在前几年大众创业的热潮中,我认识的一位老乡,他三十来岁,也按奈不住心潮澎湃,说老子决定不打工了,创业当老板去。


他拿出准备结婚买房的钱,加上找众多亲朋好友众筹的款子,共逾百万,开了一家餐馆。


我是偶然去吃饭碰上他的。吃完之后,他问我,餐馆办得怎么样?


我实话实说,你这个啊有两个战略上的问题:一个是地段偏僻了,另一个是菜品虽然有特色,口味也挺好,但根据我对周边人群的了解,你这定位有点不精准,高不成低不就。


这老乡听了有点不高兴,跟我大谈什么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创一流莱品。最后他说,这地段偏是偏了点,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资金,用来作广告,搞宣传,打响牌子,还是划算的。


后来听说他在广告与促销上做了很大努力与很多动作,如微信宣传,店內有奖促销,优惠促销,派人在路口撒广告传单,到附近小区与写字楼贴广告。可以讲,凡营销教课书上提到的促销招术,他都几乎用了一遍。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半年后便停业倒闭了。


我发现,不少人有一个盲目的自信,以为战略上的短板,可以用正确的战术和增加战术资源投入,来弥补,来挽救。


这实质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而这种“战略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战略决策失误,结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前面所讲的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这都属于战术层面的思考,这些你选择对了,做对了,也还是不够的。


比战术层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


你必须把决定事业全局与长久成败的战略决策视为头等大事,在战略上多学习,多动脑子,多花时间,多选择,多比较,不怕麻烦,力戒“战略思维懒惰”。


要能“忍、等、准”,有耐心,时刻准备,创造机会,但勿因急躁而轻举妄动。


如果你是公司老板,就须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把握好机会,使机遇同自己的核心能力、关键资源、价值观相匹配。然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在注重选好行业、公司平台时,更要选好职业,并且使这些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特质潜能、价值观相适合。然后,根据环境和公司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机会制定自己的长远职业发展计划与新能力学习计划。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当你抬头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己经衰落,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



- 05 -

深度思考决定人生


有个朋友是个理想型的,有想法有激情爱折腾,他说想放弃现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资的工作,虽没从事过类似工作,但凭借着内心力量的驱动他花费了半个月时间研究一个行业,写了一份行业投资分析报告,随后投了份简历,这哥们如愿以偿的收获了面试邀请,看他给我描述时的神态还是有点小激动的,依此说明那份投资分析报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面试时HR总监问了几个问题把他问蒙圈了。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什么书名,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多么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总监又问:“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书确实没对什么事物痴迷过。


面完试他就觉得这些问题回答的很糟糕,心里有些隐忧。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总监的回复,说“通过和同事的综合测评,你的经历不合适这份工作。”他有点不甘心,问HR总监“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呢?”,HR总监回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远见。”,这一句话刺醒了他,多么痛的领悟啊。

深度,广度,远见不仅刺醒了他也深深刺醒了我,他如此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再仔细分析那几个问题,其实针对性很强的。问什么书对你影响最深,意在考察你对这本书理解深度,做天使投资理解深度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质。问看不看科幻电影意在考察对未来的关注程度。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发现对很多问题思考程度都很肤浅,想到一、两层之后就很难再深入下去了。平时也喜欢看书,也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等于白看,仅仅记住几个观点没深刻理解书中的体系结构,知识不成体系是没多大价值的。看了没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质上跟没看是一样的。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但我认为深度思考决定人生,是的,深度思考决定人生。理解这句话需要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深度?深度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浅。决定意思是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绝对作用。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决定,但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人不需要太深刻照样可以过的舒服自在,比如富二代、官二代,买张彩票中了500万,什么深刻不深刻对他们来说都是扯淡。

细细研究各个领域成绩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讲、写的文章无不是对某个领域深刻思考的结晶,思考的深度及远见一般人望尘莫及。马云对电商的深刻理解及远见成就了阿里,周鸿祎对流量的深刻理解使入主奇虎前后发生天壤之别的变化,中航502所对离子发动机技术的深度研究和理解造出了世界最先进的离子发动机,使地球去火星的飞行时间缩短到39天左右。但深度思考并不是深不可及的,我们通过努力,不断练习是可以获得的一项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为习惯人生将大不同。



- 06 -

深度思考需要的几个前提


1、内心意愿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习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到家还得挨揍。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哪些把读书当成自己事的人,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的都不会太差。深度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深入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就不难了。

3、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亲人的爱,库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样也谈不上拯救人类了。你选择的领域直接影响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4、决心


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工作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今天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迟早是要还的。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真的是白日梦啊。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竞争,羚羊时时刻刻想着怎么跑过狮子,必须有这种决心,否则只会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 07 -

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还得拥有一套开垦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1、可繁殖的知识量


可繁殖的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李笑来,李笑来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让你提高、进步,让你变得更深刻。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产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是看有价值的。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无,理解最重要。

2、思考频次


针对问题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动脑哪来的思想。李小龙曾经也说明过这个问题,他说不怕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练100种功夫每种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实战,把一招练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对一个问题若想深刻想个一两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状态,除了睡觉不想其他时间都在思索。

3、多维度思考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认识大象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三种逻辑思维之一的结构思考逻辑,按照结构思考逻辑把各个部分找全。

4、细节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个表演者叫沈小龙,他把打喷嚏分解开来演,很好玩。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各笼统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认识越深刻。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呢,这就误导自己了。深刻是一种态度,事事不求细节,很难想象他能优秀到哪儿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国作者芭芭拉·明托写的一本关于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逻辑的书,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达方法,在思考、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构建金字塔结构呢?因为研究表明人类能够记住、理解最多的项目是7个,比如:你写了一遍文章或做个演讲,把下图的论据A、B、C、A1、A2、A3……,一股脑的讲出来、写出来恐怕别人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个的项目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组合成几组,同组内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结构逻辑、程度逻辑展开,然后以此类推。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观点先行,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考论据,把论据找充分。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总结,下层是上层的解释,这种结构就是疑问\回答式,下层其实是对上层的回答。通过疑问\回答不断深入构成整个金字塔结构,写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过一本幼儿教育的书,在婴儿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说话往往都是把馒头说成馒馒、把虫子说成虫虫、把的凳子说成凳凳,这本书建议别用这种语言和孩子交流,是馒头就说馒头,是虫子就说虫子,是凳子就说凳子,语言基础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逻辑的基础,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写作


写东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讲出来、写出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变成自己的。在写东西的时候刚座下来一点思路都没有,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写东西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