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带你穿越,甄嬛当年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带你穿越,甄嬛当年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今天,

带大家穿越一回,

看看古代宫廷是怎样过节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就在今天。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即“宵”,元月十五之夜,就叫元宵。发展到后来,每逢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简言之,元宵节之于人们,就是“除夕没玩够,今天接着闹”的节奏。  

在《红楼梦》《甄嬛传》等一些古装戏中,我们也常常看到那些王公贵族过元宵节的盛况,千金小姐、贵妃娘娘一个个穿吉祥“灯服”,赏百变宫灯,端精美瓷碗,品润滑汤圆,争奇斗艳。今天,就让我们送上一份宫府里的元宵指南。


放烟火 看大戏

元春大姐带回明角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无论如何岁月变迁,“灯”总是元宵不变的主题。




清 吉祥万年灯


古代宫中及民间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或元宵节、灯节。是日观灯夜游的习俗很早就已存在。有始自汉代说,然而古文献有明确记载的是在7世纪初开始的唐代。古时的元宵节不仅灯火辉煌,且有歌舞百戏填充街巷。


明清两朝宫廷都颇重视元宵节的灯。明永乐年间尚未迁都时,会在午门设置“鳌山灯”,千百盏灯堆叠起来,多至十三层,蔚为壮观;而且百姓也可进入这片平日的禁地与皇帝共同赏灯。清时为防失火,皇室赏灯多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园囿之中;宫中张挂灯火相对克制,仅在乾清宫、御花园等区域等挂灯数百盏。

由于灯本身就是易损的消耗品,保存不易,所以现存灯具大多为清朝时所制,更早的宫灯已难觅其迹。宫里的灯具,主要有戳灯(约等于今天的落地灯)、桌灯(约等于今天的台灯)、壁灯等。其中也不乏极具巧思者。比如瓷灯。古时灯的多为烛灯或油灯,为防风通常加有灯罩。灯罩通常都是纸或玻璃做的,瓷灯罩虽华丽,但因制作不易而难得一见。《清稗类钞》中对瓷质灯罩有这样的描述:“其质洁白光透,中含花纹,胜于玻璃。”还有一种灯罩,由牛角或羊角经过反复熬制加工而成,薄透而润,明如团月,称为明角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大家元妃到大观园省亲,没准就带着几盏明角灯呢。

清 明角灯

清代元宵节这天,除在宫中放灯,御园中同样放灯收灯,并大放烟火,演出音乐、百戏,赐食观剧,清帝在乾清宫设宴与家人共度佳节。至乾隆年间,改为元宵节前一天,在乾清宫筵宴近支宗藩,观鳌山灯火。上元节当天皇帝率领宫眷至御园圆明园的司乐园看连台戏,下午三四时许到该园地势空旷的“山高水长”楼观看相扑、马戏、爬杆、罗汉堆塔、舞灯、施放烟火等表演。其中舞灯和烟火表演最为壮观。

元妃省亲

舞灯的人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变换排列阵行,变换出几十种不同的类似“太平万岁、万寿无疆”这样的吉语。放烟火从清晨就开始,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烟火即将烧完时,有的会从中现出宝塔楼阁,有的触动机关,从中放出鸽子、喜鹊,甚是热闹。上元晚间,宫中有赐食浮圆子的习俗。据档案记载,上元节之夜,在宫中甚至在南巡过程中,在行宫的晚膳中都有应节小吃“元宵”一品。上元节后一日,还要钦点大臣在圆明园同乐园听戏、赐宴。


鸿雁来 葫芦灯

孝靖皇后穿着“雁衔芦”

明清时期,人的着装也非常讲究与时令节日的对应,尤其是在宫里,想必更是贵妃娘娘们争奇斗艳的焦点。她们会在一年中比较重要的月份里,挑选出专门用于当月的服饰图案。比如孟春正月,“雁衔芦”花样就很讨喜。


明代“雁衔芦”织物


“雁衔芦”即指大雁嘴里衔着芦花的纹样。“雁衔芦”象征正月,是因为古人传说在南方越冬的大雁自季冬开始向北飞,先来者于正月到达中原,《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古人认为大雁是很有智慧的鸟类,在从南向北的飞行过程中,体重增加了,就难以高飞。为了防止猎人用“矰缴”捕杀,大雁故在口中衔着一根芦茎,以免截伤翅膀。也有人认为大雁衔芦是为了抵御罗网,将芦管横在内口,可以起到拦阻的作用,避免大雁钻进网孔中。如此说来,娘娘们穿着这个纹样的衣服,是不是为了警告自己不要“每逢佳节胖三斤”,注意节食?

存世的明代“雁衔芦”织物上,大雁与连续的云纹一同出现,雁嘴衔着未秀之芦,展翅翱翔,外以如意云朵为衬托,云间点缀着杂宝,似有“雁雁依云宿”的意境。

明 刺绣龙纹灯景补子

在元宵节当天,因为有赏灯这件大事,最应景的纹样要数彩灯,因此元宵的吉服又被称作“灯服”。高兆《启祯宫词》云:“一色蟒衣灯景补,重来玉陛看鳌山。”正是晚明宫中过元宵的真实写照。明代皇帝后妃的灯景补子仍少不了龙与凤,而各类灯景织物也比较多见。拥有大明最美“凤冠”的孝靖皇后,大概会穿着“雁衔芦”和“葫芦灯”,凤冠霞帔,傲视群芳吧!

孝靖皇后的凤冠

由于元宵节紧随新年之后,两节的吉服元素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一起,于是出现了“葫芦灯笼”纹,即将灯笼顶盖下的灯球换成葫芦,葫芦内饰以“万寿”、“平安”等吉语或方天戟、玉磬(谐音“吉庆”)、杂宝等。

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


这些吉服纹样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迎合人们求福禳灾的心理,大都采用“闹装”的风格,但主次图案排布得当,细节变化丰富,看上去繁而不乱,不知道比现代设计中生硬堆砌的“中国元素”高到哪里去了!


煮汤圆 滚元宵

懿贵妃端出黄地龙盘碗

元宵吃什么?当然是汤圆了。汤圆最初的名字大概是“汤团”。宋代《梦粱录》卷十三记载的“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中,就有 “汤团”。汤圆与元宵节挂钩,大概发生在明代。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软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同治 黄地粉彩绿竹纹盘


可惜,汤圆只是一道小吃,吃出花来也无非多几味馅料。看来,宫里头的元宵只能在食器上下功夫了。吃汤圆,无非用到一碗一匙,而美食只有与美器一起才更配。前几天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3》第一集中,提到了赫赫有名的“同治大婚瓷”,这套花样繁复的精美瓷器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明清宫御膳中使用的餐具,有金、银、玉、水晶、瓷、珐琅、翡翠,以及玛瑙制作的盘、碗、匙、箸等,甚为讲究,是民间市肆无法比拟的。瓷器多是由江西景德镇官窑每年按规定大量烧造。御膳房里的餐具,除瓷器外,金银器也很多。以道光朝为例,御膳房里有金银器三千多件,其中金器共重四千六百多两(约合一百四十多公斤),银器重四万多两(约合一千二百五十多公斤)。

清 乾隆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


在宫中,人们日常进膳会用到各色的盘碗,乾隆皇帝还为万寿宴特命制造了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盘碗。此外,皇后、妃、嫔等还有搭配其地位使用的盘碗,即皇后及皇太后用黄釉盘碗,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绿地紫龙盘碗,常在用五彩红龙盘碗,若是《甄嬛传》里的懿贵妃出处,一定会端着黄地绿龙盘碗。


正月里天气寒冷,还会增设热锅、暖碗。这件锡制瓜式一品锅,锅体与锅盖相合呈倭瓜形,顶部覆瓜秧、瓜叶作盖柄。其内屉平放5只镶金边的锡盖碗。锅体外部可插支架放置蘸碟。锅由圆支架支撑,支架下部设4个圆形酒碗,用以煮沸锅内之水。设想一下,一碗从暖锅里盛出来的热汤圆,会是多么诱人?

清 锡制瓜形一品锅


当然,皇帝贵妃用的掐丝珐琅和黄地绿龙盘碗,与我们的瓷碗所表达的,是同一份团圆。

如今,这些帝王生活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娱乐项目。而这些美轮美奂的物事,是传统留给我们的风雅回忆。


亲们,元宵快乐!


来源:杭州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