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 > 纸质独角兽江湖:1年诞生8只VC/PE掩护下的估值通胀

纸质独角兽江湖:1年诞生8只VC/PE掩护下的估值通胀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投资银行在线数据库涵盖500家活跃投资机构、2000余条投融资事件、2000位券商分析师联系方式,打造最强移动端金融数据库。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bp@pelist.com,垂询热线:400-882-0021。

       所谓“”是指在最新一轮融资时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跻身“独角兽俱乐部”,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据悉,目前这个“集团”已经有超过100个企业了。


    “独角兽”这个对十亿市值级别公司的称谓,来自于风投人物Aileen lee在2013年11月份的一篇描述创业种子期该如何向市值十亿级别的公司学习的文章《欢迎加入独角兽俱乐部:从十亿级别公司身上学习创业》

    日前,Aileen lee就此主题再度撰文,以业界最新消息为据再作探讨,全文以下:

    正如最初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许多备受风险投资者青睐的创业者都寻求创立更大、更具影响力的企业,并获得十亿美元甚至更高估值。我们把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因为要成就这一切需要克服极大地困阻、罕见的障碍。

    十亿美元的门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历史上,顶级的风险投资乃是从少数发展超级成功的几家企业中掌握一定的所有权来驱动回报收入的。随着大多数传统型投资规模上的增长,他们必须借助更成功的退出以保证更高的回报。

    举例来说,一家4亿的基金想要全身而退,就意味着他至少得手握两家独立的在上市或被并购时市值10亿的公司的20%,或一家20亿公司的20%。

    如今,在追求成为“独角兽”的问题上仍然存在某些疑虑,因而笔者就新的研究成果及来自一系列新企业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总结。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数据乃基于公开透明的来源,以及适时的快照文件。

    关于“独角兽俱乐部”的最新研究总结:

    1)我们发现了84家美国企业能归属到“独角兽俱乐部”,与去年发文时相比,该数字增加了115%,实属惊奇。而这个数字的大幅增加还要归功于“纸质独角兽”——尚不具备资产变现能力的私人企业,但他们确实是世界罕有的事物:受风投青睐的消费级和企业级科技创业公司中,我们名单上的企业只占了其中的14%。


    2)平均来说,过去的十年(2003—2013年)中,每年会有八家独角兽企业产生。而2005—2015的十年中,尚未诞生一家超级独角兽(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不过现在一共出现9只世纪独角兽了,是上一次发文时的3倍。

    3)消费类企业推动着企业市值蓬勃增长:企业数量更多以及平均每家企业的估值更高。他们筹集到大量的私人资本。

    4)企业类独角兽则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所能筹集到的私人资本也愈来愈少,并且企业融资的增加也导致回报的减少。

    5)商业模式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推动着企业市值蓬勃增长,但其资本效率最低。而软件服务化企业(SaaS)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我们还增加了一项新的范畴:物联网/消费电子产品。

    6)除去61%的私募公司,其它公司至少需要将近7年才能“变现”。这是一次漫长之旅,远远超出股权承兑期。这些“私人独角兽”的资本效率出奇的低,未来将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创始人和雇员的回报水平。

    7)硅谷“前辈”的经验:教育氛围良好、科技成熟、经历了三十而立的团队最容易成就大事。二十多岁的年轻团队能够成功的只属于少数派。

    8)旧金山依旧占据独角兽创业的地理优势,与此同时,海湾地区以及一些像纽约、洛杉矶等城市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9)对于今天的科技企业来说,移民人口在开创企业及市值创造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们猜想,假如就业签证更容易获得,那么将会创造出多少更多的市值。

    10)独角兽俱乐部的创始人之间差别依然不大。性别趋势虽然在发生变化,但目前尚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以下是更详细的分点解说以及新发现的补充:

    1)欢迎加入仅有84名成员的“独角兽俱乐部”:成为泰山之巅笑傲江湖的14%

    与一年半前调研时相比,如今的独角兽增长了115%至84家,所有企业市值加起来达到3270亿美元(当然不包括Facebook)。那么,为何现在诞生的独角兽比2013年那时多了这么多?有以下想法:

    a)随着全球市场的拓展,以及在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快速、广泛的传播介质的影响下,优秀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被接受。

    c)竞争后期的资本来源比以往都要多——后期资金、公众投资者提前投资以及全球策略。这些投资者往往拥有一笔低成本的资本,比起传统风投家来说,他们获得回报的阻碍也更小,并且他们通常接受退出权的下行掩护作为其投资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并不体现在估值之中。

    d)活跃的公共市场催生了乐观情趣:自上一次分析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32%。

    e)乐观的私募市场为一部分“纸质独角兽”提供掩护。当企业处于私有化状态,创始人就能不断地谈情怀,而不需向投资者汇报太多;并且资金是非流动性的,约束着估值的变化。这些因素,连同以上几个原因,为私人和上市公司的估值推动了至关重要的“通货膨胀”。

    简而言之,要想创办或投资一家十亿美元的公司很难,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假设过去的二十年中,有6万家软件或互联网公司获得投资,这相当于只有14%能发展成为独角兽——换句话说,就是每714人中,仅有一人能成功。这跟在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从观众席)接到界外球的概率还低,但也比被雷劈中的概率高——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

    2)平均来说,过去的十年(2003—2013年)中,每年会有八家独角兽企业诞生。而2005—2015的十年中,尚未诞生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不过现在一共出现9只成熟独角兽了,是上一次发文时的3倍。

    ·培育一只独角兽最好的年份是2007年,成功率达27%,或是2009年的18%。而最近的两年里,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的概率高达45%。

    ·2007和2009年发生了什么?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那年年底,开启了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09年:安卓系统发布,“经济大衰退”进入谷底——纳斯达克指数、标准普尔5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均录得过去十年中的最低点。

    ·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最佳时间也许是: a)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技术平台推出之时;b)公共市场持续低迷之时。当没有太多优越的职位提供时,机会成本的降低以及巨大的付出或能产生伟大的创新。

    ·每一波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一只或更多超级独角兽——例如Facebook。现在一共出现9只成熟独角兽了,是上一次发文时的3倍。值得注意的是,9只当中有5只独角兽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移动互联网科技公司(Uber、Twitter、WhatsApp、 SnapChat、Pinterest)。

    ·历史表明,21世纪10年代将会催生一两只能够反映时代关键技术的超级独角兽——移动互联网。任何一个以此技术为代表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Facebook、谷歌、亚马逊。

    3)消费类企业驱动着集体内大部分的市值增长:企业数量更多以及平均每家企业的估值更高。他们筹集到大量的私人资本。

    ·消费类企业贡献所有独角兽企业总值的72%(上次统计为60%),数量占比55%,平均估值51亿美元。10家最具市值的独角兽企业中,8家是消费类企业,由此看来,消费类企业能达到更高的巅峰。据统计,它们目前的平均市值是筹集到的私人资本的11倍(这不包括达到100倍离群值的FitBit、YouTube)。

    ·创始人一心渴望获得巨大的成就时,也许通常未能意识到其资金将会被摊薄多少轮,以及多少优先清算权会被算入其中。

    4)企业类独角兽筹集到的私人资本药少得多,但相对地,增加融资会严重降低资本效率。

    ·企业类独角兽平均市值25亿美元,比消费类的一半还要低。

    ·值得一提的是,其私人资本平均获得2.47亿美元,比上一次统计时增长79%。这也显著降低了这些企业的平均资本效率。

    据统计,18%企业类独角兽最近的估值都低于其私人资本的4倍,例如AppNexus、 Automattic、Box、Cloudera、 Lookout、MagicLeap和Simplivity。

    5)商业模式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推动着企业市值蓬勃增长,但其资本效率最低。而软件服务化企业(SaaS)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我们还增加了一项新的范畴:物联网/消费电子产品。

    ·商业模式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推动着总体独角兽36%的市值增长;它们也是筹集私人资本最多(平均6.83亿美元)的独角兽。

    ·消费类服务企业(普通用户免费使用其产品,依靠广告及其他方式盈利)成为第二大市值驱动实体(27%),数量占比从28%降至17%,共获得3.52亿美元融资;平均来说,市值为融资金额的16倍。

    ·企业级软件独角兽平均募集了2.68亿美元融资,市场份额从26%缩小至17%,推动独角兽群体12%的市值增长。

    ·SaaS独角兽(用户为基于云服务的软件付费)数量增加了31%,市值占比20%。平均来说,这类独角兽的资本效率要高于总体。它们平均融资2.67亿美元,能向私人投资提供平均18倍的回报。

    ·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独角兽类别:消费级电子产品/物联网。目前共有6家这样的独角兽企业,平均融资2.66亿美元,市值平均为私人资本的18倍。

    值得注意的是——32%的独角兽企业均拥有广泛或本地的互联网效应的特性。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估值越高,就意味着越多的人会被纳入到这个系统中。

    6)除去61%的私募公司,其它公司至少需要将近7年才能“变现”。这是一次漫长之旅,远远超出股权承兑期。这些“私人独角兽”的资本效率出奇的低,未来将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创始人和雇员的回报水平。

    ·创业伊始,许多创业者或许同样没有意识到,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所有独角兽中有33家平均需要6.7年方能上市或被收购。企业类独角兽则需要再多一年。


    目前仅有19家独角兽企业(23%)已经上市。这些企业上市前经历了六轮个人融资,在开放市场的平均估值为89亿美元。

    ·而被收购的独角兽企业有14家。适合的收购交易往往在估值较低的时候——平均15亿美元,相当于1.02亿美元私人资本的16倍时交付(不包括WhatsApp和YouTube)。

    ·私营公司的减少亦反映出市场上风投资本的变化。十年前,最出色的投资者会因为1500万美元的投资而获得20倍的回报(3亿美元)而受到称赞。许多风险投资者及其有限合伙人会选择低风险的投资。

    7)硅谷“前辈”的经验:教育氛围良好、科技成熟、经历了三十而立的团队最容易成就大事。二十多岁的年轻团队能够成功的只属于少数派。


    ·与以往一样的结果,榜单上的公司普遍不是由缺少经验的、从高校辍学的首次创业者创办的,创业者在创办这些独角兽公司时的平均年龄是34岁。受众模式驱动的公司,比如 Facebook、Twitter 和 Tumblr,公司成立时团队平均年龄是30岁左右。SaaS企业的团队年龄约32岁,电商模式的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为35岁;企业类软件公司成立时创始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9岁,比此前统计的结果还大了一岁。

    ·值得一提的是,最具价值的十家独角兽企业中,创业者在公司刚成立时平均年龄为29岁,而且有一部分还低于25岁。而最具价值排名前2的两家独角兽企业,创业团队平均年龄为45岁。

    ·优胜团队的特点:绝大多数的企业(86%)平均有共同合伙人2.6个,85%创业者均有创业经历,无论是在学校、工作中。

    ·大部分创始人CEO会留任整个创业过程:目前74%的企业仍由初创CEO领导。这说明这些初创CEO在市场拓展、领导团队变革、成百上千的团队成员方面具有可靠的管理天赋。

    8)旧金山依旧占据独角兽创业的地理优势,与此同时,海湾地区以及一些像纽约、洛杉矶等城市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旧金山是40%独角兽的根据地,与此前的38%有所增加。Peninsula有23%,东湾East Bay有4%。

    ·大苹果城(纽约市)是第二大独角兽之家,这里诞生了12%的独角兽企业,比上一次统计的8%增加了4%。

    9)对于今天的科技企业来说,移民人口在开创企业及市值创造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可以肯定的是,50%的独角兽企业都至少有一名联合创始人出生于其他国家。他们在关键年龄期时都在异国求学,说不一样的语言,然后来到美国帮助创造数十亿的价值。我们在考虑的是,假如就业签证申办门槛能放低一些,每年将会多诞生多少出色的科技企业和技术。

    10)2015年,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之间差别依然不大,性别多样性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在上一次的统计中,独角兽企业尚未出现女性CEO,而今年终于迎来两家由女性执掌CEO的独角兽企业:Houzz和Gilt Groupe。另外有10%的独角兽企业拥有女性联合创始人,比以往的5%有所增加。

    ·就现有的信息很难对性别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可以猜测的是大约30%的独角兽企业中不存在女性创始人,而有女性参与创业的独角兽中,女性创业者大多担任CFO的角色。

    ·可以确定的是,接近70%的独角兽企业管理层缺乏性别多样性。这看起来也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事项,也向其他中小型企业传达出某种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暂时未能对种族多样性进行跟踪调查,但这确实是重要的数据,我们希望日后的调研能够改进这方面的情况。

    那么,这些发现都意味着什么?

    本次调研最引人瞩目的发现莫过于“私营独角兽”的增长以及它们奇低的资本效率。虽然数量的上升是由于可观的市场基础建设,但看起来更有可能是因为公开交易的低能激励机制。竞争激烈的环境将资本推向增长,导致企业估值与公共市场失衡。

    需要强调的是,长期来看,大部分公司创始人CEO会带领公司扩大规模,虽然并不是所有创始人都会陪伴公司一直走下去,但大部分创业者有着长期的愿景、投入,并有能力在没有资金、产品和员工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直至发展成一家“独角兽”公司都不会中途退出。

    本次调研的更新固然有令人欣喜的新发现,但对某些重要的事情依旧做了重申,例如,大部分成功的创业公司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脱颖而出;独角兽公司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募集更多的资金——远超 A 轮的资金规模;以及企业类公司创始人都拥有技术背景、创始人曾经创办过科技类公司、创始人30多岁等等。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84家独角兽企业,以望从中发现更多可资借鉴的启示。






请发送商业计划书至bp@pelist.com

垂询热线电话400-882-0021



声明:本平台上的文章,除注明转载外,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及分享;转载请勿篡改内容,并且注明出处。

免责:本平台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果您需要投资银行的服务或者专家意见,我们建议您向相关人士寻求专业服务。凡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平台使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平台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