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内娱选秀,救不了中国电影

内娱选秀,救不了中国电影

选秀导演的模式其实并不新鲜,这种综艺在内地早就有了。

有个片段,是他低声下气地接受着评委的指指点点。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发了「好人卡」。

以「作品太过文艺,不够商业」为理由待定,并最终惨遭淘汰。

谁也没想到,当时那个卑微的年轻人后来拍出了《我不是药神》。

如此戏剧化的节目,激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心。

今天,鱼叔就来带大家挖一挖,这个11年前的宝藏综艺——

中国电影市场又恰是突飞猛进的膨胀时候。

《我要拍电影》正是在这两股大潮的合流之下诞生。

当我们细观节目内容的时候,还能发现与当下爆款综艺的共通之处。

《我要拍电影》的赛制没什么亮点,就还是快男超女那一套。

但在国综还不怎么发达的十年前。

成为冠军的奖励,是可以收获一个拍摄千万级投资电影的机会。

毫无疑问,这对于难以熬出头的年轻导演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同时,《我要拍电影》也结合了一贯推行的明星合作模式。

节目中的短片,都是由新人导演+明星演员一起呈现。

在后期的十强赛阶段,有大量明星参与了进来,演出了不少短片,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曝光度。

以及今年靠《披襟斩棘的哥哥》翻红,当时还是小鲜肉的李承铉。

当年被力捧的某爽。

在后期的十强赛阶段,她出演了多部选手的短片。

几大评委包括了编剧顾小白、影评人谭飞、演员邬君梅以及名气最大的「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

而参赛选手的质量也非常高。

除了开头提到过的文牧野,《我要拍电影》还涌现出了不少在这个十年有稳定输出的影视人。

比如宁浩签约的导演申奥,近年来他拍了一部《受益人》。

去年大爆的《沉默的真相》的导演陈奕甫。

节目中很引人注目的一名选手是来自韩国的美女导演朴智恩。

参加完节目之后,她选择了回国发展,做起了编剧。

接连写出了《来自星星的你》《蓝色大海的传说》以及《爱的迫降》等数部爆款。

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台本、快节奏的交叉剪辑以及嘉宾的吸睛言论制造出戏剧冲突。

同时也使得在节目外产生出争议性话题,上热搜、上头条。

当全网开始热议起来,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我要拍电影》中早就有这样的操作。

她不仅是北电的研究生,更是著名导演田壮壮的得意弟子。

这一头衔立马为她招惹了「祸端」。

「现在的中国电影太缺少故事了,大多数导演都重视什么结构画面,完全不考虑内容。」

截个图,加个TAG,上个热搜,估计两边的支持者得吵翻天了。

如今国综炒话题那三板斧,还都拜11年前的《我要拍电影》为先。

由于是面向全社会的选秀,所以我们能在节目中看到不少真正的追梦人。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草根出身,在当时只是有着些许名气的视频博主。

虽然后来他拍的全是廉价的网大。

但至少他确实靠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导演。

他是最终排名第四的宋迪。

他本是不出名学校的一名法学专业学生。

后因热爱电影,遂报考了北电的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如愿考上。

又通过节目被更多人看见,实行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和《导演请指教》那样呈现影视圈复杂性的风格不同的是。

作为选秀节目的《我要拍电影》更多的还是给人一种励志、热血感。

它不仅改变了当年那些参赛选手的命运。

也切实影响了很多本就对电影感兴趣的观众。

虽然是面向全社会选秀,《我要拍电影》的艺术性没有因此打折扣。

尤其是进入十强赛阶段,有很多短片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季军陈奕甫和冠军周楠的合作短片《恋爱中的灭绝师太》。

也捎带了一些对于影视圈的吐槽。

片中还故意露出了明显的吊威亚痕迹。

收获满堂彩的同时,也得到了高群书导演的高度夸赞。

名为《机不可失》的短片只听简介就很有意思——

就在婚礼即将开始的时候,新郎发现JJ不见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拍电影》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当年有不少观众都是通过它第一次领略到了短片的魅力。

而随后的几年中,微电影的概念突然席卷全国上下。

借助手机摄影、网络传播的便捷,普通人也拥有了拍摄自己微电影的可能。

这一大势,居然在这部11年前的《我要拍电影》里早有铺垫。

可惜,即便是如此野心勃勃的《我要拍电影》也并不长寿。

只拍了一季就再无音讯。

虽然整个选秀的成材率颇高,在挖掘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好。

可这些人才终究还是无法摆脱资本的控制,无法肆意挥洒自己的才华。

冠军傍身的周楠确实获得了拍大片的机会。

但这部所谓的商业巨制却是一部叫做《我们约会吧》的大烂片。

没错,它是当年湖南台另一档相亲综艺的同名大电影。

可以说是把底裤都给赔穿了。

在节目中灵气十足的周楠第一次执导长片就遭遇了滑铁卢。

这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缓过神来。

虽然继续留在了影视圈,但只拍过一些平庸的短片和一部非常烂的《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直到今年才凭借一部热门电视剧《我的巴比伦恋人》有了翻身的迹象。

或许正是由于《我们约会吧》的票房惨败,让《我要拍电影》「全民选秀出大导」的梦破碎了。

纵览它的前世今生,真的让人感触良多。

无论是民间大神,还是专业学生,真的不乏既有天赋、还很勤奋的选手。

可很多人却是出道即巅峰。

太多因素的制约之中,他们变得捉襟见肘,往日的畅想成了春秋大梦。

很多人和周楠一样,只能去拍烂片网剧混口饭吃。

而这其实已经算好的了。

但好在,《我要拍电影》还是留下了些许遗产,些许慰藉。

就拿节目中如今最成功的两个人,陈奕甫和文牧野来说。

在海选阶段,陈奕甫被问及假如有了投资想拍摄什么片时。

并讲述了一个具有年代感的悬疑故事: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位黄包车师傅发现自己车上有具女尸,慌乱之中决定抛尸。途中遇到了自己有好感的一位女教师,而她也刚刚错手杀了一个图谋不轨的男人。于是两人开始一起找抛尸的地方。另一边,两人的行为被一个想搞大新闻的记者发现了,他威胁二人把两具尸体抛到了指定地方,伪造了一个女教师情杀两人的新闻。而最后报纸上一个字也没提到黄包车师傅。

可评委们却不太满意,觉得在审查和票房上都不讨好。

而文牧野则展示了自己的短片处女作《石头》。

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叫做石头的狗的故事:

从棚户区搬去城区后石头得了病,撒不出尿来。而另一边男主也失业了,没钱给石头治病,便动了丢狗的心思。他把石头带回了最开始捡到它的棚户区,石头到了那里以后,居然马上跑到以前经常撒尿的地方尿了出来。

这才有了前文提到的那个卑微小导演的片段。

陈奕甫得偿所愿,真的靠一部《沉默的真相》扬名立万。

文牧野则拍出了《我不是药神》,整部电影的主旨立意完全脱胎于《石头》,聊贫穷,说阶级。

年轻导演在节目上的成与败,并不能与实际中的结果画等号。

真正关键的,还是每个导演自己的才华与努力。

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是坚持的力量,热爱的力量。

也是电影的力量。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