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艺术手册】论“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

【艺术手册】论“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

“鬼畜”视频是近些年中国大陆网络流行文化中颇受瞩目的一种视频文化形态。2008年1月,日本著名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推送了一部名为《最终鬼畜蓝蓝路》1的音MAD2视频短片。这部以当时日本麦当劳广告中的麦当劳叔叔形象为素材的视频短片吸引了中国大陆二次元爱好者的关注。随后,他们将该视频转载至中国大陆的AcFun弹幕视频网(简称A站)。因为当时在中国大陆的二次元爱好者并不了解音MAD这一新的视频形态,所以他们便以日文视频名称中的“鬼畜”二字指称与《最终鬼畜蓝蓝路》形态类似的这一批网络视频短片。随着A站、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在中国大陆的兴起,“鬼畜”的含义也变得更为广泛,成为与日本音MAD风格相近的各类视频的统称。本文论述中的“鬼畜”不是指最初由日本而来、对调音技术要求较为严格的音MAD视频,而是指在中国大陆制作、传播的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网络视频文化样式。

伴随着网生代群体的崛起及其文化趣味的凸显,中国二次元文化群体给予本土“鬼畜”元素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社会及网络热点事件和人物、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和人物形象成为“鬼畜”视频的重要素材。创作者们通过戏谑、恶搞等方式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纳入其影像创作实践中。事实上,除了戏谑和恶搞等后现代艺术手法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语境下青年群体的表意实践与文化主张。那么,这一与网生代群体的某种青年亚文化特质黏着度极高的“鬼畜”视频呈现了何种文化趣味和审美倾向?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一网络流行文化样式折射出的青年文化诉求?

“鬼畜”视频在中国大陆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中国大陆二次元爱好者的网络聚集地之一,A站、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为“鬼畜”视频在中国大陆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最初的平台。起初,强调技术性的音MAD文本曾在小范围引发了国内“鬼畜”粉丝们的积极学习和制作行为。由于这些“鬼畜”作品更多地强调视频制作技术的研习和切磋,娱乐性并不突出,因此它们仅仅在粉丝圈子内小范围传播和交流。

2015年,UP主3“绯色toy”将成龙代言的电视广告“霸王”洗发水视频作为素材运用到“鬼畜”视频《我的洗发液》中。随后,“鬼畜”这一文化形式进入主流大众视野。一般来说,“鬼畜”视频的创作者们从已有的视频和音频中择取相关的声音素材,经过调音和视频剪辑,重新拼合出一部由新的对话、歌曲或故事等构成的视频短片。这其中,挪用和拼贴等制作方式决定了它是一种二次创作的文化表达形式,源源不断的“素材”是其文本生产与传播的关键。在中国大陆网民接受和传播过程中,他们对中国本土化素材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本土化素材意味着更高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例如,“霸王”洗发水视频是2004年由著名影星成龙代言的一支电视广告。因其曾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轮番播放,所以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传播力。而该视频的制作者“绯色toy”从广告中抓取了“Duang”一词,以“鬼畜”视频的方式恶搞和吐槽了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品牌。该视频也成为2015年度国内互联网平台上转发量最多的网络视频之一。

事实上,除了《我的洗发水》之外,同时期中国大陆也出现了根据脑白金、“金坷垃”4等广告中的人物形象和广告词制作而成的“鬼畜”视频。整体上看,“鬼畜”制作者往往选用那些表达形式规范而严肃的广告视频段落,如通过认真、激昂等情绪饱满的表演来呈现,而其广告产品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的广告视频文本。因此,表达形式与产品效果间的裂隙为“鬼畜”制作者的视频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作为聚居于网络的青年流行文化群体,“鬼畜”粉丝们不仅乐于发现这些“裂隙”,而且也善于通过调音、剪辑等制作技术,以循环、反复、具有节奏感的表达方式,构建出新的文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洗发水》等作品为之后的“鬼畜”视频制作,特别是素材选取提供了示范。视频制作者们倾向于将大众所熟知的影视剧、电视节目、广告、流行歌曲、网络热点事件等纳入“鬼畜”视频素材库。“鬼畜”视频也因此呈现出题材或类型的多样化。这其中,有以《[金坷垃]获元钾》《[rap]你还记得那些年看过的广告嘛》为代表的广告题材,《[丞相&司徒]此物天下绝响》《[葛平]巡山抄——西游多明星》《[亮剑]李云龙:我才是团长》等为代表的电视剧题材,《[四分钟看完冯巩春晚32年]对不起,因为我是活在春晚的男子》《[春晚老明星]央视第一届rap联欢晚会》等为代表的小品、相声题材,以及《[电磁波&。取材自各种流行文化、经由二次创作而产生的流行语和经典形象正在与主流文化形式互动,“鬼畜”视频这一曾经小众的文化形式,边界正不断向外拓展。

专业技术“解锁”与传播平台拓展

在“鬼畜”视频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专业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就目前的情况看,“鬼畜”视频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通过“测曲速”(BPMAnalyzer软件)和“扒谱”(FL Studio软件)等将选定的素材从原文本中剥离,完成解码。其次,通过“调教”(UTAU软件)、“混音”(AdobeAudition、Studio One2软件)等对声音及台词进行变更。第三,通过修图(Adobe Photoshop)、制作视频(Adobe Premiere、SonyVeges)等替换视频素材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写”或“新编”故事情节等。以Sony Vegas软件为例,这款视频编辑软件需创作者将视频素材文件拖入故事板,对视频进行选取、插入、调整、删除、分割及透明、音量、音调的调整,而后通过插入视频轨道添加所需字幕,最后进行输出、渲染。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互联网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视音频编辑软件资源,“鬼畜”视频制作技术的研习不再遥不可及,而视音频编辑软件正在成为如纸、笔一般随时可取用的日常工具。客观地说,视频编辑制作软件获得的便利性以及视音频制作门槛逐渐降低,为“鬼畜”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技术准备。

当然,技术和软件仅仅是制作的基础,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促成“鬼畜”视频广泛生产与传播。此时,“鬼畜”粉丝群中一批具备极强技术能力及应用欲望的粉丝便成为推广技术应用的“幕后推手”。而其中对虚拟世界和二次元文化“迷恋”的粉丝们则是“鬼畜”视频制作与传播的主力。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二次元文化的粉丝们身份迥异,但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因某种“迷”的属性而聚集,并以彼此熟悉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想法和感情。有趣的是,在互联网和视频平台(如B站“鬼畜”分区下专辟的教程演示区)的支持下,他们还自发从事相关视频制作的教学交流行为,并在技术教程传播中形成非封闭性的“授课群体”。他们分享“鬼畜”视频的制作软件,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

与此同时,A站、B站等更具开放性的视频网站为“鬼畜”视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传播和交流平台,“鬼畜”粉丝们通过这些网络视频平台完成上传。普通网友们与“鬼畜”粉丝们一起实现视频传播、共享和交流,“鬼畜”粉丝的技术性“盗猎”行为在此落地并形成集聚效应。例如在B站上,“鬼畜”作品《[电音单曲]我是papi酱》(2016年3月6日UP主伊丽莎白鼠上传)的播放量高达1400多万次,同时拥有近30万的网络视频收藏量,其网络影响力和粉丝队伍之庞大可见一斑。

“鬼畜”视频的文本特征

“鬼畜”视频是创作者通过文本“盗猎”的形式实现创造性表达的网络视频样式。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经由“拆分重组”之后的“鬼畜”视频显得似曾相识却又“面目全非”。正如有人所认为的,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读者是“自由飘移”的主体,会“从过去文化产品中数不胜数的碎片拣选重组为新的叙述、故事、对象和行为”6。海量的音频、视频文本为视频制作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他们择取所需的视频音频素材,剪断素材与原文本的联系,按照预想的情境(往往与制作群体的文化趣味相关,如宅、腐、基、萌等青年亚文化元素)进行语境置换。在新情境下,他们通过调音、贴图、剪辑等技术手段重新为之赋予意义,而这一意义往往与其在原文本中的意义相反或无关。

就目前情况看,挪用、拼贴、戏仿等手法是“鬼畜”视频主要的文本策略。具体来说,创作者往往抽取电影、电视剧、动漫乃至社会热点事件等文本中某些辨识度较高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通过挪用、拼贴等方式重组为新的视频文本。例如在以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及《西游记续》为主要原文本的系列“鬼畜”视频中,《[葛平]巡山抄——西游多明星》便是一例。制作者将电视剧开篇的“西游记”三个大字改为“巡山抄”,以此奠定巡山者“小钻风”在这段新故事中的中心地位。接下来,创作者拣选出强娶黑水河河神之女的鼉龙、青牛怪、南山大王豹子精等在原电视剧文本中代表取经途中危险、阻碍的人物形象,将其重新建构为渴望自由生存却遭遇不公惩罚的受害者,甚至是追逐自由、反抗压迫的形象。在重组后的“鬼畜”文本中,一心向佛的唐僧师徒四人不再占据文本表达的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妖魔为主体的新故事。

而在“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系列“鬼畜”文本中,1994年版《三国演义》第69集中诸葛丞相和王司徒阵前的“叛军、反贼之辩”成为粉丝们进行“鬼畜”编解码的“活水”7。他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原电视剧中5分钟的对峙演绎出了不同的短视频作品,并形成“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系列“鬼畜”视频。从主要在节奏上进行调整的rap版,到重新填词、调音、混音的流行歌曲版;从借王司徒之口将诸葛丞相斥为“大奸似忠”的曹操之流,到将丞相、司徒“拉郎配”为CP二人组,丞相和司徒都是这一系列“鬼畜”视频中的核心人物形象。一方面,由于该“鬼畜”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桥段等与原文本间存在某种关联性,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辨识其中的故事情境。另一方面,这两个人物形象被挪用到“鬼畜”文本中后,其意义表达与原文本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甚至完全相悖。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鬼畜”视频文本往往表征着“鬼畜”粉丝们在互联网语境下亚文化的审美文化趣味。以“波澜哥”8为主要素材的“鬼畜”视频就是利用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萌”元素的案例。原本唱歌严重走音的《中国梦之声》选手“波澜哥”在以此为主要题材的“鬼畜”序列中,经过“鬼畜”粉丝的重新调音和剪辑,或变得“萌”气十足,或摇身一变为音准把控能力极强的“麦霸”,而节目评委韩红在现场的“黑脸”反应也通过剪辑而完成萌化,严肃而尴尬的现场气氛变得笑点密集,从而人物特征被置换、节目效果被改造。由此,网生代UP主们将其所接受的剧集、节目等文本进行消解,重构其中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关系,从而使新生成的文本带有显著的青年亚文化特质。

戏谑式怀旧与媒介记忆重构

除了呈现出亚文化特质外,“鬼畜”视频还潜藏着当下青年群体的某种怀旧情绪/文化。其突出表现在于,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广告、电视剧、国产动画等频繁成为“鬼畜”视频的核心素材。这些距今二三十年的素材被频繁引入“鬼畜”文本,形成了回溯式“鬼畜”视频这一当下“鬼畜”视频的重要类型之一。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促使创作者反复引用这一批与当下现实、与“鬼畜”这一亚文化气质的文化形式均无明显关联的素材呢?

从内容看,回溯式“鬼畜”视频的素材主要包括曾反复播出的电视广告、电视剧、国产动画片、按时播出的电视节目、经典电子游戏画面,以及曾流行一时的“金曲”等。这些素材出现的时间段是在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对A站、B站的主要群体来说,这一时间段正是其童年或幼年时期。那么,在“鬼畜”视频中对这一时间段的内容反复呈现,是否暗示着某种关于童年的媒介记忆和文化怀旧呢?在B站鬼畜分区搜索关键词“童年”并按点击量由高到低排列,“鬼畜”视频《[葛平]童年收》以86.3万的点击量排名第九(2014年由UP主吾爱今生上传,2017年4月21日数据)。该作品分别截取自《美少女战士》《葫芦兄弟》《哆啦A梦》等被当下青年群体熟知的20余部国内外动画片,然后拼贴而成。它以网络歌曲《童年收》为音频线索,以1999年《蓝猫淘气三千问》中为卡通形象蓝猫配音的葛平声音为素材,并在歌曲间奏中加入八九十年代在小霸王游戏机中流行一时的超级玛丽游戏界面,组成串烧。除配合歌词内容外,每个截取自动画片的画面时长较短而切换频繁,复现童年时代“动画流”的旨趣明确,即指向童年时光和怀旧情感。又如UP主樗儿2017年上传的“鬼畜”视频《[四分钟看完冯巩春晚32年]对不起,因为我是活在春晚的男子》同样以短镜头剪接的处理方式,通过带有极强怀旧情绪的歌词将冯巩32年央视春晚的视频相串联。当然,以上素材的夸张、戏谑等特征自不必说,“鬼畜”视频的UP主们为博取高点击量而选取大众化素材的用意亦不言自明。然而,当时隔多年的电视广告在商业广告泛滥的年代再次被提及,经典电视剧的人物形象被创作者重新“配对”,以及大段包含经典卡通形象的动画段落以串烧形式出现在文本中时,网生代群体借助“鬼畜”视频这一网络流行文化形式表达青春怀旧的意图便更加清晰可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挪用和拼贴进“鬼畜”视频中的视觉符码大多与当下青年群体的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记忆有关。在前互联网时代,作为在电视媒介中轮番播出的电视剧、动画片、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等视听文化产品,是80后、90后们共享的文化记忆。可以说,在这一批青年群体的童年或幼年时代,电视机及其传播的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是把电视机摆在客厅的中间位置,观看电视成为主流的家庭娱乐行为。这些回溯式“鬼畜”视频中的素材,大致勾画出一个以电视为主要家庭娱乐方式和信息传播渠道的童年。同样在90年代,中国电视业进入“卫视时代”,为赢得高收视率,重播高收视率电视剧及电视节目的现象开始出现,为迎合青少年口味,各大卫视在暑期频频热播《西游记》《还珠格格》《亮剑》《武林外传》《少年包青天》等电视剧9。这些热播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不仅是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而且也成为他们无法擦除的集体媒介记忆。直到2015年,随着电视青少年观众换代,重播内容才随之变换10。正是通过大陆范围内同步重播的电视剧,80及90后们形成了专属于他们的与电视媒介有关的集体记忆。“鬼畜”视频则为这一群体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情感空间。在这些由回溯式素材构成的文本空间中,粉丝们以弹幕形式“即时”交流。

“鬼畜”视频的创作者们用“游猎”和戏谑的方式对记忆中的文本再度编码,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其对童年、青春乃至当下的态度与立场。一方面,从首播到不断重播,这批在电视媒体中反复呈现的文本逐渐“经典化”,观众对于它们的感受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另一方面,80及90后们关于童年和青春的集体记忆被“封存”在伴随其成长的电视剧、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等大众媒介文本中。当这批大众媒介中的某种经典人物形象、桥段以戏谑或“鬼畜”方式被重启,便迅速引起这一批青年群体的热议与关注。“鬼畜”视频已经是互联网条件下流行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肤浅”的表象之下,它也是互联网语境下青年群体实现其文化旨趣的一种新形式与新可能。

结语

作为当下中国众多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一例,“鬼畜”视频的生产和传播背后潜藏着某种青年群体的文化取向。“鬼畜”视频时而略带幽默地调侃电视广告的夸张虚假,时而重构经典化电视剧的人物关系,时而又以某种玩世不恭的方式言说当下热点事件。然而,其所谓的“恶搞”从不止于“恶搞”,而更多地呈现了当下青年群体的文化姿态与表达诉求,即以一种更为“流行”的媒介文化形式张扬个体精神和青年文化气质,以看似“非主流”的亚文化姿态介入社会文化现实。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语境下华语电影产业融合研究”[编号:2015EWY003]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上海大学电影学高峰学科、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1   该视频的日文片名为《M.C.ドナルドはダンスに梦中なのか?最终鬼畜道化师ドナルド·M》。

 2   音MAD,日语组合词“音系MAD”的缩写,为“MAD”(MusicAnime ),即动画音乐视频的一个衍生分支。音MAD创作者通过对声音素材进行重新剪辑和调音,使其中音高不同的部分重组为新的旋律,画面则作为声音的附属,同步产生怪异律动效果。随着NICONICO、Acfun、Bilibili等视频网站的兴起,音MAD作品开始广泛流行于二次元文化圈。在中国,音MAD及类似原创视频又称为“鬼畜”视频。。

 3   UP主,一般指上传视频的人,在国内A站、B站等视频网站中被广泛使用。“up”由upload一词简化而来。其重点在于“上传”,转载者一类的非作者亦可被称为UP主。

 4   “金坷垃”,是2007年左右在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农业化肥广告视频,因广告内容过分夸张和虚假而被网友吐槽。因其广告词押韵,极易将其他各种素材融入其中,因而金坷垃广告成为“鬼畜”视频的经典素材。

 5   “电磁波”,出自2016年6月2日网友用手机录制并上传至互联网的一段视频,火车上一位台湾中年男子对身边使用手机的女子表示不满,原因是认为被对方手机的电磁波侵犯,双方产生口角。此男子在视频中语气激动、动作夸张,故而被鬼畜化。“卖鞋哥”,南宁一位卖鞋男子,。

 6   参见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4页。

 7   1994年版《三国演义》第69集王司徒和诸葛丞相5分钟的阵前辩驳段落,双方唇枪舌剑,王司徒反被诸葛亮辩得哑口无言,阵前暴亡,颇具戏剧性。这一段落被鬼畜同人不断挖掘,从台词节奏、人物关系、结局等方面进行改编。

 8   “波澜哥”是《中国梦之声》第二季第四期的演唱选手,此选手演唱时音准、节奏表现欠佳,评委之一韩红不满且反应较为激烈,现场气氛紧张。“波澜哥”的命名来自选手在节目中演唱的歌词“你掀起波澜”。

 9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至今已经重播三四千次,《亮剑》重播3000多次,《还珠格格》在湖南卫视连续13年重播,《甄传》《武林外传》《少年包青天》都因为重播而变成网友口中的‘神剧’。如今每年有千余部电视剧播出,但大多数是一次性的,这些‘神剧’的‘长寿’之道可谓深厚矣。”见《暑假电视剧重播成流行》,《太原日报》2015年7月23日。

10     参见《〈还珠格格〉等四大“神剧”为何退出暑假档期?》,《中国民航报》,2015年8月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