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想要笑傲江湖?这个技能很重要

想要笑傲江湖?这个技能很重要

老师在对刚入园不久的10名幼儿说:“你们的妈妈今天要加班可能晚一点才能接你们”时,有8名幼儿表示没关系,可以边玩边等家长,不但玩的开心还可以吃到老师准备的美味晚餐;另外2名幼儿则把摆在面前的“问题”看成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他们放声痛哭地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妈妈为什么不来接我,我要找妈妈……”。


 

这种情况在孩子中很常见,大部分人会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造成的,但其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孩子们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态度。如果孩子采用悲观的态度看问题,他就可能认为自己被妈妈讨厌了,或者是妈妈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等等。因此,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模式,以愉快的精神、自信的状态面对困难,建立起一种乐观的处世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①乐观教育也有关键期

研究表明,儿童从4岁起开始建立起“思维”与“情绪”之间的联系。4-6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消极的积极思维会带来不好的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模式会逐渐固化,7岁儿童的认知已经与成人接近,如果不发生意外也不进行干预,就会保持不变。也就是说,4-6岁是培养儿童乐观品质的关键期。

 

3-4岁的儿童能够预测参加伙伴的生日聚会会感到高兴。



5-6岁的儿童认识到了消极思维能够带来不好的情绪。



7-8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在消极事件中,积极思维能带来积极的情绪。

 

 

②学习乐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父母可以先通过下图来了解一下孩子对负面事件的态度。

在家门前,小艾和小米骑着一辆大的双人自行车,突然自行车倒了,她们两人摔伤了胳膊,需要打石膏。这个时候她们会怎么想呢?


乐观态度的想法是: “我们摔伤了胳膊,会打上一个很酷的石膏,我们的朋友就能在上面写上他们的名字还可以在上面画画!”

悲观态度的想法是:“我们摔伤了胳膊,得打上令人发痒的石膏,我们就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了!”

 

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模型:

      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ABC理论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会决定我们的情绪好坏,而人们对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客观的看待事件。如“妈妈不来幼儿园接我”,具体的事实和情形是什么呢?“妈妈只是晚一点来接我”,或者“妈妈要加班”,而不要揣测妈妈的心理和意图。

 

第二,捕捉自动化的思维。如果孩子因为“妈妈不来幼儿园接我”,而大哭的话,那么他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早上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妈妈不理我了?”或者是“我做错了什么吗?”这样的判断或疑问会在孩子身上环绕,挥之不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开始下降,最终影响情绪和行为。如果孩子可以捕捉到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他们就会停下来思考“妈妈不来接我”其实有很多未知的原因,可以先冷静下来,等见到妈妈了再问一问。

 

第三,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寻找例外。当孩子从“妈妈不来接我”中推导出“我是一个令妈妈讨厌的孩子”的时候,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反面例子。比如“早上妈妈还夸我自己穿衣服,很能干”,“老师也说我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等等,我们可以教孩子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优点。通过让孩子练习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能够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而寻找例外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认可自我、重塑自我。

 

③乐观需要有榜样

乐观的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小时候目睹家人以乐观方式应对逆境并成功走出逆境的人,长大后更有可能变得乐观。另外,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孩子,或者把孩子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例如,“你就是比较笨”或者“你就是事做事没毅力”等等。孩子长大后就比较容易变成悲观者;父母的虐待和忽视,也容易让孩子形成悲观解释风格,变得抑郁。

 

④乐观还与延迟满足能力相关。

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的能力。而乐观的人通常都会坚信,目前达不到的长期目标,在未来某一时刻是可以实现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满足的在4岁左右开始实施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孩子在4岁左右才具备一些基础能力——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调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绪与理智的较量中,能够较为成功地摆脱情绪的控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有一个心理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者告诉孩子们桌上有各种点心和玩具,想要得到喜欢的东西必须等实验者回来,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实验者,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欢的东西。

结果,平均年龄为4岁半以上的孩子,大多能等待很长时间,而4岁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坚持到底的成功者,是因为首先他很难理解实验者所做的承诺,其次他不能完备地想象出实验者归来对自己的意义,所以他们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难面前“屈服”。

其他同类的实验都证明,正常情况下,健康成长的4岁幼儿具备了面临困难培养乐观品质的条件。

           


 

父母在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时,要注意避免“过分延时满足”和“有求必应”两个极端。比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妈妈给他的钱可能不够数,于是他必须学会等待,或者放弃买另外一些东西来赢得更多的经费,以便支付他所需的费用。但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会让孩子灰心丧气,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

 

还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满足”延时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所以任然要要第一时间对孩子的需求表示理解,认同他的感受。

 

例如,孩子想买某个玩具,家长可以不当下答应,也不当下回绝。可以说:“你喜欢的这个玩具我也觉得不错,你要是真的喜欢我可以买给你。但是这个玩具很贵的,你确定自己喜欢吗?买它需要很多钱,我们一起来计划一下。”接下来,家长可以带孩子说一下这个玩具和家里的其他玩具有什么区别,好玩在哪里,如果确实喜欢,就可以一起计划,是否放弃购买其他物品?还是等到下个月或者生日的时候再买给他。

 

当孩子的各种需求得到很及时的理解时,首先他就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有了这个愉快的心境作基础,在遭遇挫折时,他就不会过分在意结果。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都能顺利地跨越遇到的障碍,当他无法跨越障碍的时候,他可能会在短时间里感到沮丧,但很快就能找到方法来排解沮丧的情绪。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经受着各种挫折体验,并且在与挫折斡旋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点点增强了。

 

乐观是一种能力。4-6岁的孩子具备了培养这种能力的基础条件,而童年时对事物的解释风格会延续到成年。通过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模式可以塑造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得当的采用延时满足也可以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乐观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的一生中为让他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作者 | 云朵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硕士。育有小女之后,想以妈妈的身份来分享育儿点滴。


云朵妈妈微聊

ID: LittleCloud_MAMI

育儿心理了解一下





大家都在看:

1、0岁就要早教?去还是不去?

2、《神秘巨星》—— 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安全的依恋关系

3、孩子天生胆小?抚养方式来修正

4、不把屎把尿的铲屎官日常

5、今天的宠溺就是孩子日后挨的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