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玲珑品评《甄嬛传》105:天理与人欲

玲珑品评《甄嬛传》105:天理与人欲

105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天人合一,人性既是天理的一部分,如何能灭?

崔槿汐被抓,甄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皇上面前求情。

正好碰见小厦子在为皇上端茶送水。原本应该八分烫的茶水被晾成了七分,皇上喝了一口就吐出来了。

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是小厦子故意的。

苏培盛一走,如果御前的人都井井有条,紊丝不乱,一点规矩都不失,你说苏培盛还能回来吗?

小厦子是苏培盛最心爱的徒弟,这点眼力劲应该是有的。

瞧小厦子那可怜巴巴的小眼神,就是要做出离了师傅我什么都干不好的架势来:皇上您要是嫌我伺候的不好,那您快把师傅给放出来呗。

按照甄嬛原来的构想,她是想和皇上统一战线,共同来对付皇后。

由她出面担责,保住崔槿汐,让皇上出面保住苏培盛,小惩大诫,不让皇后继续插手。

但是甄嬛这次预料错了,皇上一开始不愿出头。

毕竟皇上是皇帝,他会从更全面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对食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首领太监和妃子的贴身侍婢对食被皇后抓了个现行,最后皇上却为了包庇首领太监从轻发落,那这件事情可就大了。

皇上想保苏培盛,但他不能以苏培盛是跟了我三十几年的老太监为理由,对他犯的事从轻发落。

管理者如果碰到和自己贴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就要徇私情,那以后还怎么服众?

所以皇上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公无私,现在是不可能轻易放了苏培盛的。

既然苏培盛不能放,崔槿汐当然同罪而视。

皇上就暗示甄嬛不要多管此事(怕她也徇私情),让她把这件事交由皇后处理。

甄嬛原本是想自己受点委屈担个责,把崔槿汐保出来算了。但是皇上偏偏不让。他也是为了保护甄嬛,皇后这次抓崔槿汐,占着一个理字,又是冲着甄嬛来的,甄嬛去求情,不是撞在枪口上吗?

皇上断了甄嬛的念想,也是想告诫她,少来趟这趟浑水。现在是舍车保帅的时候,一个奴婢而已,有什么舍不得的?

皇上的表态让甄嬛清醒过来,前面就是皇后布好的阵,她不应该头脑发热就亲自去趟。

应该找一个得力的帮手帮她去扫扫雷。

这个时候甄嬛想到了端妃。

但是在去求端妃之前,甄嬛要先去慎刑司“探望”一下崔槿汐,,一是去安抚一下崔槿汐的情绪,二来也是要看看崔槿汐是否真的能守口如瓶,忠心可鉴。(毕竟崔槿汐是为了甄嬛回宫才和苏培盛走到一起的)。

甄嬛现在和皇上是越来越像了,人是要保的,但是在付出重大代价保这人之前,也要看看这人是不是真的值得保。

甄嬛亲自到慎刑司去看槿汐,一开始就说:都是你为了我才落到如此地步,我一定会想法子救你出去的。

甄嬛说这话当然是真心的,但是真话也要分层次的。

有些真话是99纯金的,经的起现实的考验,有些真话就是18K玫瑰金的,听着好听,时间一长有可能会褪色。

甄嬛这话就是18K玫瑰金的。

我一定会想法子救你出去。

法子是“一定会”想的,但是最后是不是真的能救你出去,还要看你的造化。

谁知槿汐却是一个有博大牺牲精神的人,她不愿甄嬛为她涉险,去趟皇后这阵,情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要甄嬛以大局为重(平平安安生下果郡王的孩子)。

既然槿汐如此重情重义,那么槿汐也是甄嬛大局中的一部分。

如果连这么聪慧而忠诚的手下都不能保住,以后还怎么在宫里混?

所以甄嬛又说了一遍:我一定会救你出去的。

这次可是99纯金的真话了。

因为这句话省略了“想办法”三个字。

不是一定会想办法,而是一定会救你出去。

前者是允诺,后者就是承诺了。

注意,甄嬛去找端妃求情之时,端妃正在看《孟子》。说明这个时候端妃已经在想怎么救崔槿汐和苏培盛出来。只不过端妃这个人会端架子,她一定要甄嬛亲自来求她,她这个求情才有分量。

所以甄嬛大着肚子赶来,端妃就说:妹妹宫里出了不小的事,难道这么晚过来是与我闲聊说话的。

甄嬛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就说自己是来寻求帮助的,当然不是为了自己,也是为皇上考虑。

毕竟苏培盛是皇上的贴身太监,被皇后抓住把柄,皇上的脸也啪啪啪的疼呢。

对于此事,端妃肯定愿意帮忙。因为甄嬛是个慷慨大方,知恩图报的人。

以前帮甄嬛斗华妃,事成之后甄嬛就送了温宜这么一个大礼。

这一次,怕是日后的谢礼也不会轻吧。

依照祺贵人对皇后的忠心,我觉得皇后若是厚道点,早就该想办法把祺贵人弄出去了。

可惜这是我的痴心妄想,皇后就是一个极其不厚道的人。

她想让漫长的禁足时间把祺贵人的耐性渐渐磨平,好显得自己的“及时雨”是多么珍贵。

不仅如此,她还要让祺贵人跪下苦苦哀求她,她才肯出手。

跟着这样的老大,真是前世不修。

陷害你、利用你、打击你,不让你出头,偶尔几次罕有的出手,都要做出恩重如山的样子,让你巴不得感谢她一辈子。

皇后此时对祺贵人的刻薄寡情,和甄嬛刚才对槿汐的情深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难怪皇后最后变成孤家寡人。

皇上来看端妃,见端妃的案几上放着一本孟子,一时好奇,就想听听端妃对孟子的看法。

端妃侃侃而谈,重孟子,贬朱熹,说朱熹完全曲解了孔孟之道。

当然,《甄嬛传》里端妃这样评价朱熹,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字面上的“为了存天理,就要灭绝人性”,而是说人的自然需求是天理,但是不控制自己的欲望,放任人欲泛滥是不行的。就比如人要一日三餐,吃饭喝水是天理,但是捕杀珍稀动物,一饱口福就是人欲。

但是,儒家从孔子开宗,再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再到朱熹,虽然越来越兴旺发达,但的确是走上了一条体制化的,为统治阶层所服务的路线。

当日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看中儒家推崇三纲五常,克己复礼,有利于控制老百姓的思想。

所以对很多儒家经典的解释,更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强调治下老百姓的服从性,而忽略其注重人伦,通情达理的一面。

所以真正曲解朱熹的,其实不是端妃,而是皇后。她只是拉着朱熹的理论做虎皮大旗,以达到自己宫内大清洗的目的而已。

此时端妃先借着孟子的理论贬低朱熹,质疑皇后此次大肃清活动动机的合理性。

就是给了皇上一个台阶下,你恩赦苏培盛与崔槿汐不是徇私,恰恰是在拨乱反正。

但是端妃一开始显得有些急了,皇上一同意她的看法,她就马上扯到宫里的现实上,让皇上怀疑端妃的动机。

好在端妃平时的言行非常谨慎,虽然她处处偏向甄嬛,但是从来不在当庭广众下表示与甄嬛的亲昵,也甚少去主动看她,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以中立的姿态拉偏架。

其实,皇上今晚来看端妃,也是为了就崔槿汐和苏培盛一事听听她的意见。

皇后虽然嘴上占理,但是动机不纯,甄嬛有利益相关,都不能偏听偏信。

端妃处事一向中立(装出来的),所以皇上还是比较信得过她的为人。

其实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可以看出统治者心中的“道”到底是偏向哪里。

如果把管理后宫看做是上对下的压制与压榨,那么就是皇后的态度,主张严惩。

因为在皇后这种人来看,奴才就根本不是人,也不应该有人基本的诉求,他们就是统治阶级享乐与榨取的工具,给你一口饭吃已是天恩,你还想要不老实?

但是就端妃看来,奴才也是人,他们想要找个伴侣的心与我们是一样的,这种事情无伤大雅,为何一定要赶尽杀绝呢?

端妃还说了一句“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民间俚语来打动皇上:你是天下之王,何必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

端妃这话,可是说到皇上心坎上去了。

难得糊涂,其实是一个合格统治者的基本素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如果像皇后这种大家都要灭了人欲才能在宫里伺候,你这宫里还是人待的地方吗?

端妃见皇上已经心动,便又说:如今宫中有孕的不少,皇后这样打打杀杀的,到底是想干啥?

这话皇上不得不重视。

如果说只是皇后严苛,要拿宫规压制奴才,那是一回事。

但是如果皇后别有目的,想借对食一事,打压有孕的嫔妃(甄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端妃此言,对皇后来说,真是“诛心”之言。

本来皇上还有些犹豫,一听说这事事关皇嗣,便立刻下了决心,说要回养心殿了。

这就更说明皇上此行就是特意来听端妃的意见的,目的一达到,就立刻准备开溜。

没想到端妃还有最后一招,她关心皇上嘴角起皮,让皇上多喝一点菊花茶。

这不就是暗示皇上:苏培盛对您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存在,他不在了,您嘴角起皮都没有人管。臣妾看了,实在心疼呀。

端妃的关心,让皇上动容:也许端妃主张宽宥苏培盛,也是担心朕身边没有可靠的人伺候吧。比起皇后的冷血冷情,丝毫不考虑皇上的利益,端妃的充满人情味更让皇上感动,连忙拍了拍端妃的肩膀,以示肯定。

我认定端妃其实还深爱皇上,就是从这一幕开始的,那动人的眼神,那失神的笑容,真是让人震撼。对于端妃来说,大抵这辈子也就那么一个男人了,不爱他,还能爱谁?

甄嬛虽然把此事托付给端妃,但是她只是让端妃先去为她扫扫雷,自己还是留了后招的。

眼见皇上已经被端妃说动了不少,甄嬛开始拿出她攻击皇后的“杀手锏”,把当今的皇后与纯元皇后相比。

这里不得不佩服甄嬛的心理素质,面对心底深处最痛的一块伤疤,甄嬛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尽可能最大化的利用,以皇后之矛攻皇后之盾。

崔槿汐可是纯元皇后以前施过恩惠的人,如今却被皇后的妹妹如此苛责相待,同样是姐妹,性情却如此不同,这不是背地里抽皇后的耳光吗?

一听到纯元,皇上的神色立刻柔和了下来,想必是想起以前纯元为福晋的时候,王爷府里美好的时光。我以前分析过纯元皇后的性格,她专注男女情爱,不像是个喜欢内斗的人,再说那时纯元专宠,也没有什么好斗的,那时的王府,想必十分清净。

是以皇上得出结论:宜修如何能与纯元相提并论?

这是皇上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却被甄嬛这样巧妙地勾起,她越是提皇后应该和纯元是一路性子的人,皇上越会觉得,宜修其实和他心目中理想的皇后形象,根本就是相差太远。

皇上本来就不愿意惩罚苏培盛,只不过皇后用宫规压着皇上,皇上不能显得自己太偏私。

他需要有个正当的理由,合适的台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端妃昨晚的说辞和甄嬛今日的说辞,就是为了皇上找了无数个台阶,你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这件事原本就是皇后一时糊涂,为了打击甄嬛,竟然自己站到了皇上利益的对立面。

平时宫里乌烟瘴气的事情一大堆不好好管管,却偏要抓着对食这种无伤大雅的事情做文章,简直别有用心(针对甄嬛有孕)。

而此时甄嬛却处处委屈求全,为皇上着想,与皇上并肩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在宫斗中,皇上才是最终的裁决者。他的心偏向谁,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如今皇上心理的天平已经完全偏向甄嬛,皇后不仅输了这场战役,更失去了她一直拼尽全力想要维护的君心。

玲珑寄语

存天理就要灭人欲?

今天的玲珑寄语来聊聊我对于“存天理,灭人欲”这件事的看法。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从未中断。其中,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对维护王朝安定,巩固统治者的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封建王朝的稳定是建立在对个人人性极度压抑的基础上的。你想呀,人人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言行举止样样都要循规蹈矩,社会能不稳定吗?

至于在这种社会里,老百姓日子过的是不是舒心惬意,那就不是封建统治者需要在乎的事情。

比如说,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州牧,牧就是牧羊的意思。

在古代统治者的眼中,老百姓那都不算是人,就是那一群群的小白羊。官员管理百姓就是牧羊,既然如此,那小白羊自然越听话越温顺越好,如果像豺狼一般乱跳乱咬人,州官就要累死了。

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思想紧箍咒,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方理论”,并不代表天理就是人欲的对立面,也不代表存天理一定要灭人欲。

人性是天理的组成部分

如果承认人是万物之灵,大自然杰出的产物。那么人性即是天理循环的一部分。

如果说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是符合天理的。

那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困了要睡,饿了要吃,乃至饮食男女都是符合天理的。

对于人的自然欲望,首先要承认其合理性。

欲望不是罪恶,人类的欲望是人类不断发展乃至进化的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人性不是天理的对立面。

人性是天理的组成部分。

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既然欲望是合理的,人性是无罪的,那我是不是能想干嘛就干嘛呢?

呵呵,当然不是。

“道”是什么?

要我来解释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

人性既然是符合“道”的,那就是有迹可循的,受自然规律约束的欲望。

你想呀,太阳公公普照天下,够伟大了吧,它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天天规规矩矩从东边出来,在西边落下。(其实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要是太阳公公哪天任性一下,从西边升起,到东边落下,那得把人吓死。

既然万事万物运行都遵行天道,那人作为宇宙的一份子,自然也不能例外。

丝毫不受约束的欲望,那不是人性,那是兽性。

纯粹的人性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知行合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内心明亮澄澈,

才能做到身、心、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