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曹平:《甄嬛传》被误读,《芈月传》让我更忐忑

曹平:《甄嬛传》被误读,《芈月传》让我更忐忑


一剧

两星


《芈月传》播出后的第四天,制片人曹平坐在自己位于望京soho塔的办公室里,疯狂地接电话,打电话,回微信,那一天北京冬日的雾霾刚好散去,许多人都趁机到户外去换口气,但她不行,长达81集的《芈月传》对她来说,这样的状态才刚刚开始。许久,她才舒了一口长长的气,把手机关掉扔在茶几上,面带歉意地看着记者,说,播芈月我很忐忑。


为什么会忐忑呢?“因为观众会拿它和甄嬛做比较,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声音,很难预料。”

 

《甄嬛传》收视最高峰的时候也就两个点,《芈月传》开播第2日,就破了两个点的收视率,这一点在曹平的意料之外,她很清楚,,但许多人只看到了《甄嬛传》的成功和这部剧产生的巨大效应,而想不到身为甄嬛的制片人,曹平自从进入电视圈以来,这部剧给她的压力却是最大的。如今有这么多的人因为“想看到一部能够超越《甄嬛传》的剧”而继续追《芈月传》,虽为收视欣慰,也为之忐忑。

 

1995年,曹平从国外留学回来,学俄苏戏剧的她,一心想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一名译制片导演,但没想到阴差阳错,却被当时的中心主任郑晓龙调去做电视剧发行,曹平说,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当时负责发行的地区所有剧目都卖出去了。后来她转型做制片人,从《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到《甄嬛传》、《红高粱》,再到现在热播的《芈月传》,曹平制片的剧,几乎都成为当年的现象大剧。她和她的金牌搭档郑晓龙导演,是国产剧“业良”的代表。

 

就因为和甄嬛太不一样,才要拍芈月


近十年能称得上是“火遍整个华人圈”的电视剧凤毛麟角,2012年的《甄嬛传》是其中一部。“甄嬛”走后,很多人都以为马上会拍第二部《如懿传》,曹平并不否认,她确实看过流潋紫的《如懿传》小说,也很好看,但思量再三最终没拍,原因就是“它跟《甄嬛传》太像了”。


直到蒋胜男发来《大秦太后》的故事大纲和人物小传,曹平一眼就从这不多的几千字里,读到了一个和甄嬛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她的内心很澎湃,“甄嬛讲的只是后宫那点事,但芈月的格局却很大,前朝后宫,是一个女性励志的故事,我们还能把它做得非常有情怀,我们就看中了这一点。”于是,曹平和郑晓龙导演决定要把芈月的故事拍出来。


2012年的年底,《甄嬛传》在澳门电视节获奖,曹平、孙俪和导演郑晓龙在澳门又碰上了,当天的饭桌上,孙俪问接下来要做什么项目,曹平和郑晓龙就把《芈月传》这个故事告诉了孙俪,孙俪听后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棒,特别希望能继续合作,当下,曹平和郑晓龙也觉得孙俪合适芈月这个人物的设定,俏皮,带点男孩子的气质,至于芈月作为女政治家执掌朝政的气场,这一点,他们都不担心,在《甄嬛传》的后半段,孙俪已经显露出那种霸气。


《芈月传》最难的还是在于剧本的创作,原定2013年的9月要开机,但第一稿剧本并没有让导演满意,曹平考虑再三,决定必须要把王小平拉进来一起创作,因为王小平不但是《甄嬛传》的编剧之一,有编剧经验,而且作为导演的妻子,更契合导演的思路。之后她和郑晓龙商量后,就请王小平参与创作剧本。在蒋胜男写完两集之后,王小平就跟着改,但这个节奏出来的剧本,还是没有让导演满意。直到开拍之前,一共改了六稿,“最后只能让王老师跟组,一不合适就赶紧改。导演对剧本创作要求非常严谨,剧本的创作是最艰难的。”


没想到的是,《芈月传》又碰到了“一剧两星”的新政,“你说一点影响没有肯定还是会担心的”,曹平回忆说,开拍前的顾虑是要把成本控制好,还要预估好最后市场能带来的回报”,这个时候,郑晓龙带头压缩自己的片酬,令她很感动,“晓龙跟我说,怕我们压缩制作成本,他希望把钱花在制作上。”但后来开拍之后,电视台、网络都来抢购,曹平又把预算做了调整,反而加大了成本预算。


《甄嬛传》初衷被误读 很受打击



从电视剧的发行做到制片,曹平所经手的剧,几乎都是热剧,“我很自豪地说,我从没给任何投资人亏过钱。”事业一直都很顺利,并没有大起大落的不顺,你若问她入行这么多年,觉得最有挫败感的是哪部剧时,她的答案居然是《甄嬛传》,这部她制片最火的剧,也带给了她《芈月传》开播后的忐忑。


《甄嬛传》首先是在地面频道播,等上星之后,口碑发酵势不可挡,当年湖南台也想买《甄嬛传》,想买独播权,但最终没成,“不光湖南,几乎所有的一线电视台都来谈过”,曹平说,有一家卫视为了买《甄嬛传》,购片主任来北京呆了七天,“不给就不走,我每天上班,就到我办公室里呆着,下班我还得陪着人家去吃饭,反正不给就不走。最后,只好跟另外一家卫视台做工作,让出来,才算完事儿。”


2011年还没有IP这个概念,所以甄嬛之火,完全出乎曹平的意料。但是甄嬛后来被误读,令她觉得很无奈。她最开始打算做甄嬛的初衷是这样的,“我们带着批判价值,想通过这个剧批判封建制度、皇权制度对后宫妃子人性的摧残,批判封建社会,但有些人却看不到。”曹平两手摊开,现在说起来,仍带点无奈,“他们不理解这个,光看到你在放大宫斗,腹黑,其实初衷是想拍‘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批判价值观,是一种警示。”


“《甄嬛传》尽管它播得很好,但是当看到一些负面的批评的时候,还是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甄嬛传》时期的负面,曹平很久之后才释然,一直觉得不太公平,后来看到网友说“自从看了甄嬛后再也不想穿越到古代了,还是一夫一妻制好”,听到这些评论,曹平和郑晓龙都觉得拍这部剧的目的达到了。


曹平对《芈月传》的忐忑也在此,史书上有关芈八子的记载很少,寥寥数笔,是靠美色来征服男人,这样肯定不行。但也正因为记载不多,反而给了剧本更大的创作空间,“芈月和甄嬛又不同,我们这次不是批判,是想传达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是真正的正能量,芈月的一生很励志,符合国情。”


中国最会选演员的制片人 与孙俪三次合作



作为制片人,曹平除了能把握最好的题材之外,最厉害的就是“会选演员”。是她,与孙俪三次合作,从《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甄嬛传》、《芈月传》,孙俪演艺生涯的巅峰都在这三部剧上。


曹平和孙俪第一次合作是2005年的《幸福像花儿一样》,拍这部剧时,曹平看了孙俪在《玉观音》里的表现,觉得孙俪和“杜鹃”的感觉接近,便去找孙俪来演,但一开始孙俪并不太愿意接,可能是考虑到清纯的角色已经演了不少,幸好,孙俪的经纪人觉得《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剧本很好,才劝服了孙俪接拍。很多年后,孙俪和曹平再次相遇,孙俪主动说,“曹平姐,我们能不能再合作一部剧”,当时曹平还想说拍一部《幸福》的姊妹篇,但没多久,她和郑晓龙要做《甄嬛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俪。“到了拍甄嬛的时候,孙俪可是一点都不带犹豫的,也不需要别人劝说,她定下了出演就不会改变,那时候她也没当妈妈。到了拍芈月,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又刚刚生完小花,对一般女演员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没满月就出来工作,非常敬业,我很欣赏她。”


刚刚坐完月子的孙俪,便跟曹平要剧本,那时候剧本并没有完全定稿,孙俪居然跟着一稿一稿地看,在拍摄现场,孙俪从来没有在台词上卡过,“拍《幸福》她是本色出演,甄嬛的时候有跳跃的进步,到了芈月,孙俪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完全看不出她是在演,她就是芈月,没有任何胆怯。”


黄轩完全是因为《红高粱》和《芈月传》两部剧走红的,巧合的是,在这两部剧里,黄轩都是女主的初恋,最终没有和女主在一起,还有巧合的一幕是,义渠君和余占鳌都说过类似的“你怎么跟了一个像娘们一样的男人”,可见,黄轩这两个角色有相通之处。但黄轩却差点与《红高粱》擦肩而过,曹平回忆说,在拍《红高粱》的时候,黄轩第一次试镜就被晓龙导演否了,前后试了三次,才最终定下来,“黄轩是比较慢热的,但非常优秀,知书达理,谦谦君子,青年俊朗。”《芈月传》第一个定下的是孙俪,第二个定下的就是黄轩。


《芈月传》选方中信是因为考虑到海外发行,但方中信又像当年的陈建斌演皇上一样,出彩得令人惊奇。当年《甄嬛传》穿着龙袍的陈建斌牵着嬛嬛出现时,争议声很大。但事实上,曹平和陈建斌的渊源很深,两人早在2002年,曹平还在做发行的时候,就参与过陈建斌主演的《结婚十年》,两人早已认识。


有些人以为陈建斌和皇上不搭?曹平讲了一个段子,在为甄嬛选景的时候,她和晓龙导演看到了一幅雍正的画像,竟然和陈建斌像极了,她马上拍下来传给陈建斌,连陈建斌看了都惊呆了,“特别像,神态气质尤其像。建斌其实是很有思想的一个人,有人说他不太好合作,我说没有。”


做制片人,是为了发行更容易


如今,作为圈内最具话语权的制片人,曹平最初入行时的“尴尬”,却很少有人知道。


曹平大学学的是俄罗斯语言文学,之后考入中戏的研究生,研究的是俄苏戏剧,之后她出国留学,归来后,一门心思想进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译制片导演,那是1995年,中国还没有偶像剧,译制片在中国还很吃香。那整个十年里,人们一说起电视剧,想到的还是《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它们都出自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一心想去的译制部没有名额,曹平只好去发行部宣传科先做着,等待机会回译制部,但等了两年,这个机会也没等来,因为发行缺人,当时身为中心主任的郑晓龙,调曹平去做发行。“我不敢违抗,领导让你去哪个岗位就得去,当时就去做发行,干了三个月,真的不想干了。”曹平鼓起勇气去找郑晓龙,还是想去译制部,没想到被郑晓龙呛回去,必须得做发行,“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做。”曹平说,当时发行部的发行人员就四个人,她负责七八个省的电视台,但干着干着,领导发现,只要是曹平管的发行地区,都会卖得特别好,剧卖出去了,钱也收回来了,虽然是新人,却有很好的业绩。经过几年的历练,曹平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成为了北艺中心发行部主任。


曹平正式以制片人的身份出现是在《幸福像花儿一样》,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她从《结婚十年》开始,就在尝试做制片人的工作了,“一开始我也没在乎制片人的工作,只要片子发得好我就很满足,但是到2004年拍《幸福像花儿一样》时,我才觉得我要走制片人的道路,我要有更多的话语权,我要让发行变得更容易!”


这部她想要有话语权的剧,总投资也就几百万,但前期亏损已经有几十万,在当时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投资方因为听从了曹平的建议:重新改剧本,重新组织制作班子,请孙俪、邓超、殷桃、辛柏青等出演,最后投资全部回来了,还多了好多个几十万回来,卖得非常好,也获了很多奖。


现在圈里很多人都会跟曹平说,“哎呀,曹平,我这一辈子要能像你一样发一个《甄嬛》或者《金婚》,我就知足了”,在曹平的电视生涯中,她自己觉得并没有经历真正的大起大落,“哪怕一开始发一些小片子,都没有难倒过我,只要我负责的地方我都能卖出去。后来当发行部主任以后,责任更大,但幸运的是不论好片子还是一般的片子,我们都发行出去了,从来没有让投资方赔过钱。”


她和她的“金牌搭档”郑晓龙



《金婚》、《金婚2》、《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还有马上要拍的《北京人在纽约全传》(暂定名),这一部部现象级大剧的背后,都有两个名字,“曹平+郑晓龙”就是一块金子招牌,两人从当年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如今电视圈的金牌搭档。曹平和郑晓龙合作的第一部剧是《金婚》,这部剧当年也是万人空巷,有点像当年的《渴望》。但曹平回忆说,《金婚》差点变成一次真正的空谈。


2006年,郑晓龙有一次回去给父母劝架后来了灵感,回去后便召开各部门会议,说他有一个好的创意,想做一个“金婚”的故事,然后就大概讲了个方向,“结果文学部、发行部、项目部,大家都说OK,做。但是半年过去了,却没动静了。”曹平逮了一个机会就去问晓龙导演,“我说主任,咱们的金婚怎么样了?”郑晓龙愣了一下,“什么金婚?不做了。”郑晓龙后来又解释说找了一个编剧写了一个大纲,觉得不满意,就算了,“我一听就急了,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必须做。”


曹平只好自己私下去找了王宛平,就是《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编剧,半个月后,编剧交出了十几万字的大纲,郑晓龙一看就叫好,说,就它了,开始创作剧本吧。就这样,是曹平让《金婚》从空谈变成了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成了二十年后的《渴望》。


和郑晓龙合作这么多年,曹平非常懂他的脾气,许多人眼中的郑晓龙是很固执的,不喜妥协,但曹平并不这样认为。拍《甄嬛传》的时候,导演是朝着陈冲和尊龙主演的《末代皇帝》的电影风格靠拢的,当时请的主创团队也是做电影的,但后来曹平和电视台方面沟通,电视台有点担心这样的影像反差风格,“因为电视剧是在家里开着灯看的,如果反差太大会比较压抑,我后来告诉了导演,他接受了这个意见。”


如今,他们是圈里的金牌搭档,他们两个的名字就等于收视率,就等于高品质,“我在导演身边工作这么多年,潜移默化受影响,他是非常有担当的人,他总是能把对社会的认知体现在作品里面,他的作品能推进时代进步。”曹平这样说,她和郑晓龙的关系,这么多年,亦师亦友。


翻拍《北京人在纽约》是为了郑晓龙


曹平和郑晓龙马上要拍的是《北京人在纽约全传》(暂定),这是1992年,郑晓龙和冯小刚一起拍的中国第一部境外剧。


时间过去了20多年。

翻拍并不讨巧,曹平和郑晓龙在前年还拍了《红高粱》,也是翻拍的,之所以翻拍《红高粱》,曹平觉得这部剧的市场潜力很大,但剧本打磨的时间却不长,她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说服导演,身边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声音,因为大家都知道经典很难超越。


《红高粱》从剧本创作到开机还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对曹平来说,简直是一次颠覆性的考验,“我们以前的项目基本上都要经历两三年的时间才会出来,像《红高粱》这样是完全没有过的。”周迅凭这部剧几乎拿遍了所有的视后大奖,口碑也还不错,但曹平心里很清楚,这部剧是有遗憾的,“如果说能够再给我们三个月剧本创作的时间,还会比现在更好。”


《北京人在纽约》又是一次翻拍,但这一次,是想了郑晓龙二十年前还未了的一个情怀,“他觉得以前的故事还没有说透,因为毕竟那时候篇幅短,才21集,只是一点点。”曹平认同郑晓龙的想法,因为她跟导演一样,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电视人的责任感,“80年代改革开放一批中国人出国创业,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海外华人到现在是第三代,在海外奋斗也都不一样了,包括我们现在的留学生,他们现在的现状和以前的留学现状也是不一样的,很多的海外华人看到中国现在的崛起、富强,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以及他们在海外地位的变化,这些都是让我们很感兴趣的,我们想表达一种中国梦,想用我们这部作品向他们致敬。”


为了这次翻拍,我们把原著曹桂林先生《北京人在纽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的版权全买了。


来源:腾讯娱乐


电视人


1分钟前

烹小鲜,导演帮,幕后

《锦绣未央》国外受热捧,成国剧输出典范

《拜托了衣橱》打开脱口秀全新玩法

《芈月传》编剧署名纠纷案一审判决结果公开

《求婚大作战》剧组全都化身“蚕宝宝”


友情链接